“心里装的是老百姓的小日子”

“心里装的是老百姓的小日子”

----学习和弘扬刘少奇群众路线作风

刘少奇同志不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倡导者,更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者,他“坐在国家主席的位子上,心里装的是老百姓的小日子”。

开门纳谏、广开言路惠民生。开门纳谏、广开言路是刘少奇问计于民的执政风格。他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善于听取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工农群众的意见,最大程度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召开座谈会纳领导干部之言。为了起草党的八大政治报告,刘少奇于1955年12月7日至1956年3月9日,先后约请中央和国务院37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召开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工业、农业、商业、财政、交通、文教、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情况,准确掌握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专题学理论纳专家学者之言。刘少奇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并虚心向专家学者请教。1959年11月1日,刘少奇利用休假机会请教薛暮桥、王学文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系统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总结经济建设经验教训,从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聘请通讯员纳农民兄弟之言。1953年7月,他嘱托暑假回乡的侄儿刘正山回乡找几位翻身农民、种田好手和敢于讲真话道实情的农民“通讯员”,建立直接通信联系。9月15日,四位农民“通讯员”到中南海作客,刘少奇随口叫出儿时伙伴的名字,问起了家乡的粮食生产、副业经营、互助合作、社会治安等情况,特别嘱咐大家:“请你们一定要讲真话,千万不能说假话。说错了不要紧,我不会责怪你们,更不会打棍子。”他还在复信中诚恳地写到:“我们的工作,在任何时候也不会完善到一点缺点也没有,问题是我们要虚心倾听群众的意见,用不断地改正我们缺点的方法改进我们的工作。”

深入基层、俯首躬身察民情。刘少奇曾提出把调查研究作为“今后改进工作的最根本方法”,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他挤出大量时间行走在工厂、农村,穿行在东北林区,跋涉在边疆军营,问计于民,还绿于山,送暖于军。行走在贫穷饥饿的湖南农村,问计于民。“大跃进”造成了三年困难,为了尽快扭转国民经济困难局面,1961年4月1日至5月15日,刘少奇回到了家乡湖南长沙,进行了为期44天的农村调查。他在东湖塘公社养猪场的饲料房里住了7天;在广福公社蹲点18天;在自家老房子里住了6天。白天,他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晚上,他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的意见。通过调查,刹住了“五风”,解散公共食堂,还将自家房子分给6户农民居住。穿行在高温湿热的东北林区,还绿于山。刘少奇对“大跃进”时期乱砍滥伐导致生态恶化深感痛心。1961年7至8月间,他深入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林业调查。七月林区,气候变化无常,潮湿酷热难当。年届63岁的刘少奇身披雨衣,脚踏雨靴,头戴草帽,不顾疲劳地跋涉在崇山峻岭之中。他仰望着一棵棵拔地而起的红松,不无担心地说:“百年之后,这里还能不能有这参天的红松呵?我们这一代人把它采光了,下一代人怎么办?不但要后继有人,而且还要后继有林啊!”他还表示乱砍滥伐改变生态平衡,影响气候,“我们不要只享祖宗的福,给子孙造孽。”跋涉在辽阔荒凉的祖国边疆,送暖于军。刘少奇善于挤时间深入祖国边疆草原,看望和慰问少数民族群众和边疆部队战士,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刘少奇在蒙古草原牧民家里,语重心长地告诫在场干部:“你们一定要反映真实情况,有喜说喜,有忧说忧。以往我们吃亏就吃在报喜不报忧、说大话说假话上,今后要按实事求是的精神办事。”1959年11月8日上午,刘少奇到达海南岛最南端的西瑁州岛和东瑁州岛,勉励守岛官兵把小岛建设成为“南海上的一朵花”。11月22日应海军榆林基地的要求,为该部队题词:“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发展我国的海洋事业”。刘少奇是最早提出将国防与海洋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中央领导人。

责任编辑:刘萌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