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加强版限娱令”背后的家长式善意(4)

【案例】“加强版限娱令”背后的家长式善意(4)

加强版限娱令促进节目创新

广电总局的“限娱令”既关系到电视台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国亿万观众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不乏质疑的声音。但在笔者看来,我们更应该看到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加强版限娱令”的现实背景,以及“限娱令”背后所体现出来的规范作用和引导意义。

当前全国几十个主流卫视频道,给人的感觉是“既丰富又贫乏”。丰富是因为电视节目品种上确实很丰富,电视剧、唱歌、跳舞、求职、相亲,可以说应有尽有。但另一方面,各大电视台的节目又多有雷同,比如这段时间某一档唱歌类节目一夜走红,结果很快其他电视台就纷纷制作推出类似的唱歌类节目;比如某段时间某家电视台的相亲类节目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于是很快其他电视台也推出同一性质的相亲节目。

节目类型确实很多,但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各家电视台的节目高度雷同与重复,这就是“丰富中的贫乏”。这种现象,从根本上反映出的是国内电视行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匮乏,最后只能从国外高价购买版权,然后引来无度的模仿与复制。长此以往,对国内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观众的利益,显然是有害无益的。

如果国内电视台依靠购买国外版权节目而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并且因此沾沾自喜,把其当做一种成功,那么必然导致不思进取,永远拾人牙慧。而此次国家广电总局的“加强版限娱令”中,诸多条款正是为了避免以上这些弊端。不管是优化节目结构,丰富节目类型,还是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引进管理,亦或是抵制过度娱乐,防止雷同浪费,其根本目的就是对国内电视行业进行规范和引导,让其走上一个自主创新,健康发展的道路。“限娱令”可能在短时间内会让电视台和观众都无所适从,但只要多下点功夫,多挖挖潜能,总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总能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启示与思考】

如今的一些电视节目,似乎很多都贴上了低俗、同质、泛娱乐化的标签。从这一角度来说,广电总局既然肩负着整顿电视节目的重任,那么出台“加强版限娱令”,横扫一切泛娱乐化的倾向,为电视节目守护一方净土着实情有可原。

这种做法不禁让笔者想起一些家长。他们为了防止孩子外出受伤或被拐,总是把孩子关在屋里玩耍。至于由此带来的孤独、甚至牺牲了童年的乐趣,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加强版限娱令”的初衷和不让孩子外出相同,都是出于家长式的善意。

广电总局有义务为电视观众提供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他们唯恐“手撕鬼子”、“坐在宝马车里哭”颠覆了青年人的价值观;引进、山寨的电视节目扼杀了国人的创造力。所以尽管手段生硬也坚持不懈地下发禁令,毕竟他们是为了观众着想。

《娱乐至死》中有一段话: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限娱令”也许可以限制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但另一种极端,我们又该如何避免?

“加强版限娱令”中明确要求:优化节目结构,丰富节目类型。包括对具体时间和播放内容的要求,看似很苛刻的规定,可我们细细分析,这种对电视台的苛刻,体现的是一种对文化的重视,对主流文化的重塑。笔者认为,目前电视节目有出现几种现象:

一是电视节目娱乐趋于泛化。好的娱乐节目,可以让人们放松,让人们有收获,甚至能激励人们不断求索奋斗。但如果电视节目中,歌唱选拔、娱乐选秀和婚恋交友等占据黄金强档,娱乐节目的泛化,容易让人们忽视了生产创造,更重结果与收获。

二是电视节目具有导向作用。中国人的每一天,几乎都离不开观看电视节目,对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而言,还有着3亿多的未成年人,他们的良性成长对国家发展尤为重要。有的电视节目在反映人物的价值取向、道德追求以及性格塑造面前不能简单用对错去评判,需要电视观众更多的理性思考。

三是电视节目自身创新性不足。受人才、资源等方面限制,再加上行业的竞争压力,各地电视台都在不断引进境外节目,以期不断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长此以往,引进的电视节目多了,自身对电视节目的本能创新创造也就相对少了。

正因为目前电视节目的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广电总局对这种现象的重视。 “加强版限娱令”出台的初衷,肯定不是为了刁难电视台和限制观众的选择自由,更多的是为了激发对文化的自主创造。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