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
②林尚立:《走向现代国家:对改革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解读》,《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Ⅲ》。
③周光辉、彭斌:《构建现代国家:以组织化、制度化与民主化为分析视角》,《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6期。
④任剑涛:《国家理由:国家禀赋的或社会限定的》,《学术研究》2011年第1期。
⑤比如易承志《试论现代国家与公民权的内涵及两者之关系》,《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3期;王家峰:《在权力与权利之间: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逻辑》,《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⑥杨光斌:《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苏联—俄罗斯转型的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⑦[德]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731页。
⑧同上书,第227页。
⑨[德]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41—245页。
⑩同上书,第241页。
(11)[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12)参见[英]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王铭铭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3)[德]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756、786页。
(14)杨光斌:《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六章:制度变迁的路径及其理论意义”。
(15)[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6—97页。
(16)参见[美]罗伯特·维斯布鲁克《杜威与美国民主》,王宏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6—303页。
(1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56页。
(18)《论人民民主专政》,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7页。
(19)“民主”,见《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
(20)参见杨光斌《政体理论的回归与超越:建构一种超越左右的民主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1)[美]派伊:《政治发展的面面观》,任晓、王元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2)参见[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35—37页。
(22)曾毅:《比较政治研究中的发展主义》,《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1期。
(23)参见[英]T.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载[英]T.马歇尔和吉登斯《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中华、刘训练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4)[美]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迈克尔·林德:《评福山新著〈政治秩序诸起源〉》,共识网,2011年7月22日。
(26)[英]张夏准:《富国陷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7)关于早发达国家公民权利实现的秩序,参见杨光斌《早发达国家政治发展的秩序问题》,《学海》2009年第2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