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思考(2)

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思考(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

摘要:摸着石头过河,摸的是规律。当前浙江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频发时期,经济模式深刻转型、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提高效率的直接诱因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同样,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从而就越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一旦显失公平,市场必然丧失活力,社会必然动荡不安,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要把追求社会公平作为奋斗目标,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创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确保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都能够依靠劳动创造财富,都能够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生活,都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四、坚持群众路线,强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这彻底颠覆了以往阶级社会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底层、压榨对象的谬论;有力驳斥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既主张“天赋人权”,又认为人民群众缺乏理性、不能正确行使权力,需要通过契约把权力让渡给社会精英阶层的怪论,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新境界。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区别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哲学基础。人民群众是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主体,也是推动各项改革的主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最高追求,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做到正确对待群众、永远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改革、共享改革成果。

改革要站稳群众立场、回应群众关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改革的根本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同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把自己摆进去,把群众当亲人,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服务群众,勇于自我革命、让利于民。为了解掌握广大群众对改革的所思所盼,最近浙江省委政研室分基层党委政府、企业和群众三个层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据调查问卷分析:基层党委政府的同志认为,经济体制改革中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分别占57.3%、17.1%和17.1%;社会体制改革中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分别占51.2%、17.1%和12.2%。企业调查认为,改革的重点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企业扶持政策、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分别占27.7%、23.2%和19.6%。群众调查反映,最迫切需要改善的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食品安全、收入水平、生态环境,分别占44.1%、31.4%、30.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群众的愿望和诉求,是我们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据。

改革要尊重群众创造、总结群众经验。群众中蕴藏着推动改革发展的丰富智慧和巨大力量。过去35年,浙江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说到底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无论是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专业市场、块状经济,还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等,每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改革中的每一次重要进展,都是人民群众自发推进到制度自觉的结果。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作出的实施“八八战略”、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和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无不闪耀着群众路线的光辉。浙江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对于全国,我们会更早遇到一些新的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人口红利渐失、生产成本上升的新形势下,各种矛盾更加集中,多方利益更加纠结,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切实尊重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群众的实践作为我们探索规律、发现真理、获取真知的不竭源泉,下更大功夫了解基层和群众在改革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及时总结基层和群众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思路、办法和举措。

改革要凝聚群众共识、团结群众奋斗。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是能不能有效地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团结起来。抽象地谈改革,几乎所有人都赞成,但具体到改什么、怎么改,往往是各执一端。不同地方、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面对现实的或预期的利益消长,要做到思想认识完全一致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在深化改革问题上形成聚焦。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通过民主听证、民主恳谈、民主讨论等方式凝聚共识、巩固共识、发展共识,切实消除群体隔膜,清除沟通障碍,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不断聚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五、坚持统筹谋划,把握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基本方法,注重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又会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看问题,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整体推进制度体系构建,又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予以突破。正如毛泽东曾用弹钢琴比喻干工作,“要十个指头都动作”,同时“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推进改革,也是如此。

整体推进,才能统筹协调,把握改革大局。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的改革历来就是全面改革。作为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必须全面考量、总体谋划,不能畸轻畸重,也难以单刀突进。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党的领导相关制度,更加注重改革措施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取得改革实效。重点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就浙江当前发展而言,改革最有效的突破口就是构建推进转型升级“组合拳”的体制机制。近几年,省委、省政府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出了包括浙商回归、有效投资、淘汰落后产能、“三改一拆”、“四换三名”、“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四边三化”、城市治堵、清洁乡村清洁河道、治水治污等在内的一整套转型升级“组合拳”,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实践表明,这是事关浙江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是事关浙江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关键一招。转型升级“组合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体现出经济、社会、政府转型升级的有机统一,着眼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制胜未来发展,既有驱动,又有倒逼,招招痛击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疾要害,看似一件件具体事情,实际上件件相关、环环相扣、招招相连、拳拳相接。转型升级“组合拳”也是一个开放的工作体系,具有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特性,既继承“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成功经验,又立足现阶段浙江改革发展实际;既放眼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又契合人民群众期盼,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其内涵必将不断丰富和完善。转型升级“组合拳”更应成为一个严密的制度体系,这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现在迫切需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制度形式固化实践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形成长效机制,发挥常效作用,经常性练拳,不间断出拳,积小胜为大胜,持续释放其强大的威力,持续保持不可阻挡之势,实现治本与治标相结合、突破与渐进相促进,做到既化瘀行血、又固本培元,直至取得决定性胜利。

六、坚持底线思维,确立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基本理念,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定力

底线思维是一种后顾性的科学思维方式。《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遇事不慌。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底线思维最大的对立统一就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没有“守底”就难达其“顶”,而没有攀高也就无所谓“守底”,此谓“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底线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事做了最坏打算,最终结局经常是最好的收获,有备无患的结果往往是备而无患,置之死地恰恰能够得以后生。当前,一方面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另一方面社会风险“燃点降低”,稍有不慎,极易引发互动共振的“蝴蝶效应”。谋划全面深化改革,要善用底线思维,认真思考、小心求证,想一万、防万一,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把各种可能的因素想深,把各种应对的办法想细。

以坚定的信念固守底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最大的底线。守住了这条底线,就能增强政治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牢牢掌握改革的主动权。

以积极的态度防范风险。出台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首先应该想一想底线在哪里?突破这些底线的后果会怎样?防范这些底线的主体是谁?守住这些底线的措施是什么?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把这四个问号放在心头,摆在案头,捏在手头,善于发现“短板”所在,善于排查潜在风险,善于甄别常态与危机的分水岭,从源头上防范、识别和化解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各种重大决策给社会造成的风险。

【作者为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