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社会管理是人类生活井然有序、自由演进的根基,也是社会走向文明美丽、繁荣富强的涓涓细流。在当今,人民群众在各方面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多,而越到基层,社会各类矛盾的积累和社会稳定的压力越大。这就要求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确保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笔者认为,要实现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体制改革的“四个加快”,实现政府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和水平的飞跃,社会管理就必须做到从管理向服务、从上层向基层、从管治向自治的“三个转变”。
要以“源头管理”为重心,从行动上“摆正位置”,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十八大报告中的“源头管理”强调民生为先,服务为先。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履行好社会管理职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各类民生需求,才能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打造服务品牌”能够从理念浸润中树立公仆意识。任何一级政府,都应该有自己的服务理念。从最大的说,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具体到各级政府,都应该有符合自身实际、反映社会需求的服务理念。当将这种理念浇铸于每一名服务者的内心最深处,并通过运作、创建、打造等一系列手段,将理念物化、形象化、标志化,形成服务品牌。服务品牌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坚实基础和有效手段。
“前移服务端口”能够于工作开展时拉近干群距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善于一线服务、源头治理和破解难题。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尽可能地将服务端口前移。越是窗口部门,越应该向一线靠拢。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开展“村(居)民开放日活动”,听民情、问民意、知民声,推动社会矛盾以“末端”处理为主,向“前端”预防转变,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构建服务载体”能够在理论基础上具化实践方式。在服务中,应该建起一个干部开展服务与群众获得服务之间的有效平台,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以此为抓手,推进各项服务的开展。如建立民情信息卡实现纸质、电子双库互补,在走访“全覆盖”和记录“全覆盖”的双重“全覆盖”操作下提高了服务群众的灵活性、实用性、便捷性。
要以“应急管理”为方向,从架构上“夯实基础”,实现从上层到基层的转变
要看准社会治安的漏洞易发区域,编织社区网络,推进“网格化布局”。以社区管理为关键点,大力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社区综治、人口服务为中坚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可通过治安协勤队伍、流动人口协管队伍、守楼护院队、低保巡逻队、民兵巡逻队、平安建设信息员、平安大嫂、红袖标义务巡防队等8支队伍,密织校园治安防控网、社区治安防控网、街面治安防控网、农村治安防控网“四张网”,实现刑事案发生率的有效下降,公众安全感的有效提升。
要针对大众社会的道德缺失人群,填补文明沟壑,深入“社会化教育”。如在“德润突破”战役中,以市民学校作为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触手,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四德教育”,就是政府部门主动创新社会管理、群团组织自觉介入社会管理、德润突破有效结合社会管理的一次生动实践。
要以“动态管理”为要点,从机制上“还权于民”,实现从管治向自治的转变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动态管理”,要求建立各种意见和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的体制和机制,而强化公民自治便是公民表达诉求、化解分歧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从而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要推进市民自治机构的健全,从组织到队伍上构筑“自治体系”。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实现政府角色由“划桨”向“掌舵”的转变,这其中,市民自治体系的建立是关键。在组织上,要帮助、支持、鼓励市民建立NGO(非政府组织)、爱心平台等。它们往往能在协调社会关系、承担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出大的作用。通过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上层到基层的转变、管治到自治的转变,推动了社会自我治理机制的建立健全,提升社会的民主治理能力。服务为先、民生为重、端口前移、触角延伸,在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民之间搭建起了沟通和协调的桥梁。政府部门、党员干部服务群众不再是被“倒逼”的,而是应该的;群众的幸福不再是恩赐的,而是应得的;群众的规范言行不再是被管束出来的,而是自觉的;社会的和谐不再是“维稳”出来的,而是发展形成的。这就是一种政府与公民间新型的“伙伴关系”,一种朋友间自然而然的亲密感情,一种社会协作、市民自治、机制创新的模式,它必将成为我们的政府与人民的长期“红利”。
(作者单位:合川区南津街党工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