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决不能以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髦

湖南:决不能以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髦

摘要:现在,有些人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墨守成规,嘲讽马克思主义是老古董。其实,这是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今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有的以批评和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尚’、为噱头”。现在,确实存在疏远、怀疑、否定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失败论”、“无用论”、“过时论”、“取消论”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等同于左、等同于思想不解放的观点还很有市场,以至于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我以为,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要么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表现,要么是对马克思主义存在偏见与误解,是非常错误和危险的。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心血来潮的应景之作,她是19世纪中叶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产物。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她继承了前人的智慧与成果,更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成熟、发展、壮大。每一次重大的事变,都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机遇。从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现在,高峰与谷底,顺境与逆境,风风雨雨160多年,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被战胜,其真理的光辉越来越夺目。可以说,现在,有越来越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选择这种理论,而且都是理性和自觉的。

一种理论为什么如此气势磅礴?一种主义为什么如此经久不衰?根本的原因在于这种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大凡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的人,无不为其思想的深刻、知识的渊博、逻辑的严谨所折服;无不为其认识事物的穿透力、分析历史的洞察力、把握未来的预测力所钦佩。在思想的巨人面前才会认清自己的不足,才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深度上不来,理性思维提不高,而熟读、精读并且能够领会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人才会有更高的看家本领。探讨规律、掌握真理、指导实践是理论的神圣使命,理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能动地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她才能够说服人、征服人,才称得上彻底的、科学的理论。而理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离不开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作支撑,马克思主义就以其无与伦比的知识为基础,以人类社会最前沿知识的集大成者的面目展示在世人面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既是职业革命家和革命导师,又是大学者,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政治学家、语言学家、军事学家,他们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与造诣也是很深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任何领域,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是,只要去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你就会自然而然地领略到其知识、思想的风采,你就能感悟到科学的魅力、真理的魅力。当然,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所以进入经典的自由王国并非轻而易举,只有“衣带渐宽”、“人憔悴”,才能在“灯火阑珊处”收获阅读经典的累累硕果。因此,只有接近经典、学习经典、走进经典,才会了解经典、热爱经典、相信经典。而远离经典的结果往往是鄙视经典、怀疑经典、否定经典。凭道听途说、凭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就否定经典,这不是无知就是浅薄。一个连《共产党宣言》都没有学习过的人是没有资格对马克思主义评头品足的,不懂马克思主义反过来去嘲讽马克思主义到头来只能贻笑大方。

现在,有些人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墨守成规,嘲讽马克思主义是老古董。其实,这是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在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把自己的理论看作是发展的、变化的,没有穷尽真理,需要补充完善。他们在革命实践中,依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带头修改、批判、否定自己过时的理论观点与论断。恩格斯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从来不静止自我,而是以动态的思维来认识客观事物;从来不孤立自我,而是以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世界;从来不封闭自我,而是以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她善于从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吸收合理的思想丰富自己,善于从实践中吸收营养来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内在特质,将永葆其自身的生机与活力。以非理性的方式随意地去嘲讽一种科学性、逻辑性、开放性很强的理论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的,也许表面上时髦,但结果注定会失败。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