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 :从党的十八大到三中全会(2)

胡鞍钢 :从党的十八大到三中全会(2)

——中国是如何作出重大改革决策的

第四次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共计42条。这是在初步建立了新体制的基础上的“完善新体制”阶段。

按照这一改革发展逻辑和制度变迁逻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标志着中国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起草工作看,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阶段,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也显示了中国特色的决策机制和过程。第一个阶段是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阶段,经过近一年时间才完成并在党的十八大上正式通过,为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就是制定三中全会《决定》的详细大纲。

第二个阶段是在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总揽全局,谋划长远,深入调查研究并着手起草三中全会《决定》这一指导下一个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9日召开会议,听取了《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决定根据这次会议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据新华社报道,这次征求意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方面和党的十八大代表对文件稿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前后两个阶段,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才形成了拟提交三中全会审议的《决定》文件稿。这一过程是“先民主、后集中”,“从下至上”,再“从上至下”,“再民主、再集中”的政治民主、政治共识和政治决策过程,远比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决策程序更为广泛民主,更能反映全国不同人群的利益,更能集中众多不同方面的意见,也更能有效集成全党和全社会的政治智慧。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30多个省级地区和300多个地级、2800多个县级、40000多个乡镇级行政单位的大国,这样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充分民主与高效集中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已经被实践充分证明是十分适宜的,也是十分有效的。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可以读到有关三中全会《决定》的若干重大信息:

第一,这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不同于前三次改革决定,不只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涉及到其他方面体制改革,比以往更加全面,更加协调。这也符合制度变迁的发展逻辑:一类制度变迁,会引发其他制度变迁;其他制度的变迁,又会反作用于某一类制度的变迁。这是因为任何一类制度的变迁都将产生外部性,既可以是正外部性,也可以是负外部性,譬如经济体制改革在促进经济效益的同时可能会损害生态效益和社会公正,这就需要其他体制改革,如生态体制和社会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来对冲经济体制改革的负外部性。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体制保障。根据“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要求,三中全会《决定》是一个“五位一体”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全面推进统筹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的改革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是《决定》最大的创新点和亮点。“五位一体”的改革总体方案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体制保障,小康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又是改革总体方案的目标。例如:文化体制改革,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是为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