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策研究机构和智库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据估算,截至2009年,中国约有2500家大大小小的政策研究机构或智库,总共拥有35000名左右的政策研究人员。
这些数字远超一些西方机构的估测(一项旨在对各国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影响力进行排名的报告提出中国的政策研究机构仅74家),但仍然可能低估了中国政策研究群体的实际规模。按照政策研究机构本身及所隶属部门的性质,当代中国的政策研究群体基本可以划分为四类。
民间政策研究机构
民间政策研究机构主要指那些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或单位的、独立的政策研究者或研究机构,也包括那些依靠市场机制独立运作的民间智库。民间政策研究机构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起初多数以经济政策为主,从90年代开始在研究学科、意识形态等方面逐渐出现分化,数量也日渐增多。
目前中国的民间政策研究机构,既有综合性机构,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也有长期专注于个别政策领域的机构,如“天则经济研究所”、“21世纪教育研究院”、“洪范法律与经济研究所”等。
民间政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大多来自其他机构,而不是全职受雇于民间机构;共同的研究兴趣与意识形态倾向把他们联结到一起。
学术部门下属的政策研究机构
学术部门下属的政策研究机构主要包括中央与地方各层级的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央与地方各层级大学下属的政策研究机构。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以及全国31个省级单位(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以及其他部分城市的社会科学院。根据本研究对各层级社会科学院网站所公布的研究人员的数字估算,除中国社会科学院约3200名研究人员外,31个省级单位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配备约5000人,市级(包括副省级城市)1000人,其他城市的社会科学院约600人,总数接近10000人。
图1和图2分别显示各省级社会科学院及副省级城市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人员的规模。随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方社会科学院的政策研究职能越来越强,许多地方的社会科学院成为地方政府不可或缺的参谋助手。
另外,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成立自己的社会科学院,如近年来山东等省的许多城市(如东营、潍坊、日照、临沂、聊城、连云港、宁波、台州等)都专门成立了本地的社会科学院,决策者希望新成立的机构能够认真研究地方政府与社会面临的各类问题,积极发挥政策研究和咨询的功能。
学术部门下属的政策研究群体还包括中央与地方各层级大学下属的政策研究机构。截至2008年,中国有普通高等学校2263所,其中能够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有479个。这479所大学几乎全部建有政策研究机构,有些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甚至建有几十个政策研究机构。
这些政策研究机构,有些属于大学内部独立的研究中心或研究院所,比较著名的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CCS)、清华大学布鲁金斯研究中心(BTC)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2009年改为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等机构;另外也有些隶属于大学的各类学院,如中国人民大学卫生医疗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隶属于该校的公共管理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