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领导层汇聚中国智慧(3)

摘要:5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上,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委郝平当选为新一届大会主席,任期两年。这是中国人首次担任这个拥有67年历史,以教育、科学和文化促进各国合作的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大会主席。

以中国智慧服务世界

担任国际组织掌舵者的中国人,能为国际组织贡献什么?

分析人士认为,以全球视野处理问题,勤勤恳恳为全世界服务,这是衡量一个国际组织掌舵者是否成功的标志。

郝平当选后表示,大会主席是教科文组织最有权力的位置之一。在这个位子上,公平公正处理各方面关系很重要。

2007年,陈冯富珍履新时,被问到如何处理“中国籍世卫总干事”的国籍身份和国际公务员的无国界要求两者之间的关系,陈冯富珍回答:“是的,我是一个中国人,但一旦担任世卫组织总干事,我就是国际公务员,我服务的对象是世卫组织193个会员。”

吴建民认为,在国际组织工作的中国人,既要懂得国家利益,也要了解世界利益,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唯有如此,他们提出的建议得到国际社会认同的同时,也照顾了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同时,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会通过执掌国际组织,对国际事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吴建民说,在国际组织任职的中国高官,会将中华文化的因素带进国际组织。比如,中国人崇尚“和为贵”、讲求平衡等原则,这对国际组织是一种丰富。

林毅夫在世行工作时,就展示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学者的独特视角。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把在发达国家形成的理论简单应用到发展中国家,就可能出现南橘北枳的效果,即使目标非常好,用意非常良善,产生的效果却不如预期,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事实上,林毅夫、朱民在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不少见解,都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也得到广泛认可。前世行行长佐利克在评价林毅夫时说,他在世行展示了“值得尊敬的学术才能、可操作的经验、颇具合作精神的领导才能以及熟练理论的卓越结合,世行职员都欣赏他有深度的建议,我也重视他的忠告和友谊”。

佐利克这段评价,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人对国际组织的另一贡献:作为从新兴经济体走出的代表,他们分享的中国经验给世界一种全新思路。(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