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2)

核心提示: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来源于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血脉在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无论是胜利夺取政权,还是牢牢掌握政权,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人民群众决定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最终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人民群众直接构成摧毁旧的腐朽制度、建立新的先进制度的物质力量。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诸要素的唯一能动性因素,它的变化必将引起生产力构成的变化,必然导致生产关系及其决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他们在充当“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的角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历史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甚至重大作用,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决定个别历史事件,加快或延缓了历史进程,但任何历史杰出人物都不可能最终决定和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而且,任何杰出人物,如果不发动组织群众,不依靠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和拥护支持,他就是孤家寡人,必将一事无成。

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是一个有机整体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表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我们党的《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共产党由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组成,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职责和使命是: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把握世界发展规律,集中和反映代表进步方向、有共同利益的最大多数群众的智慧及愿望,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实施由人民群众按照一定民主制度和法律程序授予的权力,指引、组织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并与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创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从普通人到杰出人物、从小团体到大的政党,他们的作用必须受到个人与群众、个人与社会、少数与大多数、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关系的制约;他们只有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他们所代表的群众越广泛,取得群众的支持越大,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如果他们脱离群众,只是把民心、民力当成夺取政权的工具,必然被人民群众和历史抛弃,最终难逃人亡政息的结局。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来源于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血脉在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无论是胜利夺取政权,还是牢牢掌握政权,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准确把握这些基本内涵,真正明白党是谁、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武装头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指南;真正增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时时刻刻、所思所干都做到敬畏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

责任编辑:刘萌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