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专家解读三中全会:务实改革主导中国(2)

多位专家解读三中全会:务实改革主导中国(2)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在继续对外开放之外,我们还应关注内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这个问题是目前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不但使城乡生产要素交换不平等,而且形成一个巨大的抽水机系统,单向地把农村的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抽向城市。尤其是农村每年大量的土地被低价征收用于工业与城市建设,而给予农民的补偿却极低。农村失血比造血多,长此以往,只能造成城市畸形繁荣,农村陷入衰落。

过去几千年来我国城乡差距一直不大,主要原因是城乡双重循环制度在起作用。我国目前出现的空心村等农村衰落现象都是因为单向的资源流动造成的,必须在制度上进行探索,期待三中全会之后,我们能通过不断的改革,让城乡要素实现平等交换,城乡互动,实现城乡双重循环回复的链接,从而真正地实现城乡一体化梦想。

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

汤敏(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这次公报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目前来看,在中央和地方,省级与县级的关系中,存在很多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的问题,例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保多属于县市政府的责任,但财权则多由省一级和中央政府掌握。要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一个途径是把部分中央、省级财权往下放,另一个就是将一些有必要由国家统筹的事情交给中央统一来做。例如,从中央层面统筹处理环保、食品安全、养老社会保障等问题,能更加公平有效。

周天勇(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我比较关注公报中对于“活力”这个词的提法。这次公报提到的活力既指向国有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也就是要通过改革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发展活力。从公报来看,中央对于国企的老问题有深刻认识,要求国企不能只有影响力、控制力,还要有活力,才真正符合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受困于内外经营环境,中小民企近年也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而要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有待于进一步出台财税方面的积极措施。

同样在看待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关系上,这次公报还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混合所有制概念值得关注。我认为,随着改革深化、资产重组不断进行,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未来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情况,这对于国企和国民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因为国企一方面会通过混合所有制加强企业治理监督机制,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走出去,既破除国企在境外监管难的问题,又可以规避一些国家针对我国国企、央企的各种限制,有效推动中国企业成长壮大。▲(本文由曹磊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