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走出一条联系群众的新路子(2)

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走出一条联系群众的新路子(2)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说“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群众路线不是党员干部去当群众,也不是人民群众一味地盲从,群众路线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现实特质。

二、与时俱进,深刻理解群众路线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是指以群众需求为旨归,依靠群众是指让群众称为党的事业的最坚定力量,依据三段论逻辑,结论是让人民当家作主,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最终的理想目标。所以群众路线不是党员干部去当群众,也不是人民群众一味地盲从,群众路线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现实特质。

(一)群众路线具有多样形式和深厚内涵。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人民群众不同的拥护方式,而人民群众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必然要用不一样的方式去表达对党的支持,这要求群众路线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在战争年代,党需要群众义无返顾地投身牺牲;在建国初期,党需要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共商国事;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需要人民群众走出国门、拥抱世界,需要世界资源、能量和智慧------所以爱护拥护党的途径很多,特别是在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业、信息与传统交叉共存的社会,人民群众定会有自己表达情感和诉求的通道,这必然注定群众路线具有多样形式和丰富内涵,单一单调僵化的群众路线思维和群众路线工作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二)群众路线要求理性对待善意批评和正当诉求。在中国共产党已经执政60多年的前提下,党面临的已经不是被选择,或者是被否定和肯定的问题,批评特别是善意的批评不仅不会动摇执政地位,相反会夯实执政根基。无论是从人的本性而言,还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而论,人们的需求都不可能得到最大满足,更何况是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社会开放多元、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导致的利益格局调整和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必然会引起不小的不少的矛盾,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调整周期和适应过程,当人们内心充满焦虑和不满时,他们需要一个释放发泄的管道,当然有的时候这些通道是非理性的,甚至是违法犯忌的。这要求党既要有眼光引领社会大众,还需要有胸怀包容误解、误会和批评反对的声音。作为社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执政党必须承担起构建社会良性、良心利益分配和诉求表达机制的责任,让人民群众能够表达、愿意表达自己对执政者的想法。

(三)群众路线是凝聚拳拳赤子梦想和力量的生命线。在新时期新形势新征程的特殊特定历史背景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一精神旗帜导向,为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为工作重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要团结凝聚带领所有的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共赴民族复兴征程。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主题和历史品质,群众路线新的内涵和特质决定了它既是党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提高强基固本的一项举措,也是党密切群众、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生命线、生命源。

三、标本兼治,切实根治脱离群众顽疾

(一)强化党员自律、自查、自纠、自救能力。近年来,党员违章违纪的事件屡屡曝光,其中既有人员整体数量和行政行为次数增加的因素,但更多的原因在于一些党员党性修养出了问题,新一代的党员干部由于缺少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情操,以至于不甘于淡薄名利,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在商品经济冲击和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信仰、信念教育至关重要,党性修养一刻也不能放松。党员的意识和观念取决于思维逻辑,长期以来,一些党员的历史观、价值观趋于固化、僵化、庸俗化,滋生了居功自傲的心态和自我满足的情绪,甚至个别党员干部面对繁华背后的矛盾和隐患不管不问,讳疾忌医;对人民群众的疾苦和诉求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甚至掩盖打压,自律自查的意识弱,自纠自救的能力差。充分利用古今中外一切文明成果教育党员、启迪并增强其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清醒、理性和开明、包容的心态,提高其自律自查自纠自救能力,势在必行。

(二)重树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信任和重托。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使党在革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有了坚强的力量,人民群众选择了共产党,就意味着把自己的信仰、身心和利益托付给了党。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党脱离人民群众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中既有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大局的客观因素,也有政策不完善、社会发展红利无法共享的必然规律,更包含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落后、经济利益至上的功利思维因素。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的情绪情感意愿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决定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执政党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俯身倾听人民疾苦和诉求,审慎对待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强烈愿望,认真思考安定生活对于社会个体的重要性,不应以城镇化和工业化为借口,强拆造城、驱使流窜、颠沛流离,要下功夫解决造成人口盲目流动以及影响人口安定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在谋划经济社会蓝图时,既要高瞻远瞩、全局统筹,又要设身处地、脚踏实地,用耐心、细心、真心,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贴心事、办舒心事。要勇于反思和纠正错误行为,聚集社会正能量,防止个别人、少数地区群众的消极失望情绪蔓延扩散。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