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新在哪儿(2)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新在哪儿(2)

“用治理取代管理,强调的是平等、互动、协商,多元主体共同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所以我们党和政府以及市场、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都要积极参与,各司其职,这样的治理才是成熟的。”薛澜说,该交给市场的,就交给市场;该交给社会的,就让社会去管。过去,政府大包大揽,有时不但花钱费力,效果还不明显。目前,变化正在发生。今年以来,简政放权力度加大,政府大胆向市场、向社会放权。以社会领域为例,国家出台多项改革措施,为社会组织发展“松绑解套”,有效激发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的活力。下一步,政府放权的改革力度预计会更大。

强调治理,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体现。薛澜认为,管理这个词给人的感觉比较生硬,是自上而下的,而治理则相对柔性许多,是动态式的、开放式的。一个词的变化,折射出新一轮改革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与群众的互动。

凸现“顶层设计”作用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个系统工程,不能搞单兵突进。“一定要搞好顶层设计,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等领域。”薛澜告诉记者。

“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成效非凡。新一轮改革面对的情况更为复杂,我们更要加强顶层设计,改革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构建新的内容,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薛澜说,这就是新一轮改革的制度红利。

有了治理的现代化,一个国家才能真正称得上现代化。“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薛澜说,目标振奋人心,但也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落实。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