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北非地区动荡与中国能源安全探析(2)

西亚北非地区动荡与中国能源安全探析(2)

 二 西亚北非地区动荡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严重挑战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对各种形式能源的开发利用,截至目前石油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因而能源安全问题在一般情况下集中体现在石油安全方面。作为一种稀缺的常规能源和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石油在国家安全与国际政治中的特殊角色和战略地位,在 20 世纪曾经让西方发达国家体验过刻骨铭心的“切肤之痛”;而在 21 世纪的今天,对西亚北非地区石油资源高度依赖的中国能源安全也正面临着这一地区动荡局势带来的或直接或间接的严重挑战。

(一)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剧增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就与一些非洲国家在能源领域展开了合作。伴随着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西亚北非地区成为中国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油气投资的重要场所。中国石油企业与西亚北非国家在油气开发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投资领域涉及上游、中游、下游的各个方面,涵盖了风险勘探、油气开采、冶炼、油气厂建设、管道铺设、港口建设等诸多项目。如中国与苏丹自 1959 年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特别是在油气项目合作上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苏丹已发展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的石油投资基地,涵盖了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完整的石油产业链(见表 1)。

从中国在境外从事石油投资开发的区域来看,在西亚主要以伊朗、也门为基地,逐步向卡塔尔、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扩展 ;在北非则主要以苏丹为中心,逐步向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等周边国家辐射。就地理位置而言,这些盛产石油的地区往往也是战乱频仍的地方,投资区位集中度过高,导致中国海外石油投资面临因骚乱、战争、财产没收、外汇管制等造成的风险几率剧增。据有关统计,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区域中有近 60% 处于这种“政治敏感地带”,这其中西亚非洲占了约 45%。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局不稳、暴乱不断,中国石油企业在当地承揽的工程项目时常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2011 年初以来,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使得该地区油气合作的政治环境进一步复杂化,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骤增。在利比亚,几个月的战乱即迫使近 4 万中国驻利比亚的工作人员全部撤回国内,投资项目悉数中断,造成包括 13 家国企在内的 75 家中国企业几百亿美元的直接损失,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在建及投资专案潜在损失就高达 12 亿美元。而 2011 年 7 月南苏丹独立以后,南北苏丹在领土边界、公民身份、石油收益等诸多问题上仍有殊难弥合的分歧,两国军队在 2012 年三四月间几乎全面开战,边境冲突持续激化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其间因双方在石油过境费用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南苏丹还一度选择关闭了全国 90% 的石油开采设施停止对外出口石油,可以想见这种脆弱的和平关系给中国能源安全与经济利益所带来的严重消极影响不言自明。

(二)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来源地集中度“双高”潜藏危机

石油对外依存度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石油(原油)进口量与消费量之间的比值,它常被国际社会视为反映石油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尽管一国能源安全与否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石油对外依存度的高低,但一般来说,对外依存度越高,能源安全的风险也就越大。西亚北非地区动荡及相伴而生的世界油价高位波动,使人们忧心中国能否扛得住自身石油对外依存度日趋高企的“不能承受之重”。

自 1993 年以来,中国先后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原油净进口国、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近二十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量与进口量都在稳步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也由 1993 年的 6% 持续攀升,2009 年首度突破了50% 这一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而据国家统计局 2012 年 2 月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1 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为 25 126 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 56.5%,比 2010 年又上升了 1.7 个百分点。2011 年,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伊朗稳居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国前三位 ;在中国前十大原油进口来源国中有五个国家位于西亚北非地区,从这五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占到中国当年总进口量的 47%(见表 2)。原油进口来源地集中度较高,对于分散中国原油进口安全风险多有不利。

中国原油进口量呈跳跃式发展,从 2003 年开始以年均近 3 000 万吨的数量递增。而在这种对外依存度、来源地集中度“双高”的情形下,中国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在不断叠加。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中国能源尤其是油气需求将进入一个持续增长期,原油进口量还将大幅增加,对外依存度这一曲线亦将继续上扬。中国目前仍然欠缺应对国际石油市场剧烈变动的应急机制以及必要的保障体系,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政治压力将越来越大。一旦国际石油市场再次发生类似前两次的石油危机冲击,出现供求紧张和油价暴涨的不利局面,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必将受到重大影响。此外,中国能源安全还受到“国际石油产量不足及中国对海外能源利益的强力维护手段不足”等客观条件的严重制约,石油供应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以及国家对外战略利益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

(三)中国石油海上运输通道可能遭遇西亚北非版“马六甲困局”

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南中国海和太平洋的海上捷径,也是一条狭窄、繁忙、具有高战略价值、同时又具有高安全隐患的航道,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在国际能源以及其他货物运输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每年有五万多艘油轮、货轮及其他船只通过该海峡。日本石油运输高度依赖这一海上运输通道,中国、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地使用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是中国能源运输的生命线,三条海上运输路径均须经此穿越 :第一条是中东航线,从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 ;第二条是非洲航线,从北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西非——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第三条是东南亚航线,从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中国从西亚北非等地区获取的油气资源,大部分都要通过油轮长途运抵中国,而这条“海上生命线”所处情势变化已日益威胁到中国的能源运输安全。马六甲海峡不仅是大国军事力量聚集博弈的地区,而且也是海盗肆虐以及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各国反政府武装分子活跃的地区。国际海事局认为,马六甲海峡已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并且“情况一年坏似一年,马六甲海峡如今成了世界上最不安全的水域”。中国对石油运输渠道的控制力薄弱,一旦该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乃至发生战乱,中国的能源安全必将陷入被动,此即耳熟能详的“马六甲困局”。

西亚北非地区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而且对中国石油进口的运输通道安全有着至关紧要的影响。在中国的石油进口构成中,来自西亚北非地区的进口量占比近半。这些石油要通过漫长的海路,且还要途经一系列脆弱的隘口,其中就包括战争阴云密布的霍尔木兹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的咽喉,素被称作“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闸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石油出口大户都仰赖这条海峡将石油输往世界各地。霍尔木兹海峡也是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通道之一,每年石油进口量的一半需由此通过。不单如此,霍尔木兹海峡北岸的伊朗是中国的第三大石油进口来源国,南岸的阿曼则是中国的第五大石油进口来源国。当前伊朗核危机的警报尚未解除,若是伊朗在西方国家的空前压力下断然采取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等极端措施,就可能触发西亚北非版的“马六甲困局”。虽然目前看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并不大,但是一旦霍尔木兹海峡爆发国际政治危机,这对西亚北非地区以至全球的石油供应都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可以想见。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