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22字,字字真言,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总结,执政规律的凝练,也是社会主义金融改革发展的工作指南。
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主义金融发展的主体力量
党的群众观点是对群众路线的核心阐述和宗旨宣示。群众观点提示我们: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问题,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考验。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联系群众,最大的执政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道理不能忘,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的评判标准不能乱,人民群众是推进改革发展主体力量的观点不能丢。
纵观我国社会主义金融的发展历程,群众路线是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从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瑞金苏维埃银行、陕甘宁边区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华北银行等,紧紧依靠群众阻击敌人经济封锁;到新中国成立后创建崭新的货币体系和银行体系,紧紧依靠群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后探索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紧紧依靠群众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金融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就在于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始终依靠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反观2008年爆发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其表象是金融高杠杆、衍生品创新等引发虚拟经济泡沫破裂,根源则在于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脱离大众,成为华尔街“精英”和利益集团博取暴利的游戏。殷鉴不远,这也从反面警示我们,我国社会主义金融只有牢牢植根于群众,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地发展。
群众立场反映了分析处理问题、权衡利益得失时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和情感,这也是社会主义金融的根本立足点
群众立场彰显党的政治本色,具体表现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站稳群众立场,对群众饱含深情,才能真正从群众的角度来看问题、做工作,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发展社会主义金融要坚持群众立场,这是区别于西方金融的根本所在。社会主义金融的政治本色,就体现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上。早在陕甘宁边区时期,边区银行就依靠群众,对贫苦农民发放农业贷款,帮助其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边区银行的《农村贷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群众口口相传,其中“民主讨论群众来决定”“银行贷款要发展生产”“放款手续要简单”“放款要适合农时”等做法,现在来看还很有借鉴意义。社会主义金融与广大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要长期坚持、不断发扬。金融业的本质是服务业,社会主义金融要始终坚持群众立场,始终将服务群众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普惠的金融服务。只有真心依靠群众、真情服务群众,我国金融发展才能获得广泛、稳固的基础,才能拥有强大的抵御风险能力。
人民群众利益是党的最高利益,也是社会主义金融的终极利益。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要务
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党的最高利益。群众利益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包括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广泛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利益,以及在生产经营、财产所有、生活保障、物质帮助等方面的经济利益,在教育、文化活动、科学研究、提升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文化权益,在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生态资源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的生态利益,等等。
社会主义金融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指南。一是切实保障金融稳定,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管控好内外部风险,加快建立存款保险等兜底保障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金融财产安全。二是不断促进金融公平,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都能公平地获取金融服务资源,通过金融的包容性发展,做到人人共同分享社会主义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三是通过加快金融改革转型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着力推动新型“四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三农、民生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低碳金融等。只有牢牢树立群众利益的观念和准则,才能有效避免金融逐利冲动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为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实现广大群众共同期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持保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