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推进与中东欧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中东欧并非同质化区域而难以形成战略整体
中东欧国家部分领导人曾宣称中东欧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也有明显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与中国的战略需求尚有一定的距离,其开发价值有待深入研究。中东欧国家最大共同性首先是内政外交上的欧盟优先战略;其次是地缘政治上对大国具有明显依附性;再次是均为前社会主义转型国家,都正在经历一场政治上向民主体制、经济上向市场经济、法律上同欧盟标准接轨、社会上全面融入西方的转型;最后就是尝试组建各种类型的区域认同或者利益共同体,如“维谢格拉德集团”、“西巴尔干区域”、“中欧自由贸易区”等。
中东欧国家共同性背后隐藏着更多差异性。中欧、东欧、东南欧、西巴尔干、东巴尔干、欧元区与非欧元区国家、欧盟与非欧盟成员国、欧盟潜在候选国与非潜在候选国等不同的称呼显示出该区域国家的异质性。国际研究、调查与统计机构对这些国家的类别划分也差异较大,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对中东欧国家划分花样繁多,并不统一。即使是欧盟,在发展同中东欧国家关系时,也通常采取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工具。2004年的“大爆炸”式扩大后,欧盟已经深刻认识到中东欧不同国家的差异性对欧洲一体化造成的影响。从本质上讲,中东欧国家差异性表现在语言、文化、宗教、社会习俗与传统、经济规模、自我认同等方面,甚至部分国家对“中东欧”这个称呼还有所忌讳。因此,如此众多的中东欧国家,虽然在同一个区域,但至今仍未能形成一支完整的战略力量。
基于上述原因,中国以“地区方式”发展同中东欧国家关系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2012年,当中国在华沙同中东欧国家召开经贸合作论坛时,部分中东欧国家认为波兰无法领导中东欧,也不能代表中东欧;而波兰则表示没有准备好担当这个“领头雁”,只想致力于发展自身同中国的关系。匈牙利也明确表示:中国在推进与中东欧地区合作的时候,不应人为制造一个所谓的“中心国家”,即中国不要把发展同中东欧地区某一个或几个大国的关系作为主要内容,要一视同仁。匈方还特别强调中东欧国家不允许它们中间出现某个国家控制其他国家的现象。[12]捷克因存在一个“疑欧”的统治集团而无法变成中东欧国家的主流,很难会成为中国在中东欧的代表性合作伙伴,同时,捷克方面迄今为止对中方某些合作诉求未表现出明确的兴趣。[13]除以上3国,其他大部分国家不是体量过小、影响力不足,就是国内问题缠身。在这样的背景下,与中东欧合作如何能引起16国的一致呼应是存在问题的,把中东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开发或将遭遇意想不到的问题。
(二)中东欧国家对华诉求多元化
中东欧国家的对华合作诉求,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以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等国为代表,它们想加深同中国的务实合作。匈牙利欲扮演中东欧和中国合作引领者的角色,并一直想发挥中国和中东欧合作“桥头堡”作用。同时,鉴于欧尔班政府同欧盟关系持续恶化,匈牙利也一直尝试将中国作为重点开发伙伴以减缓与欧盟交恶所带来的冲击。一些学者认为,匈牙利出于多重战略考虑而一直在发展“超前”的对华全方位战略。匈牙利政府为此设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中国事务以表明其外交政策取向;塞尔维亚政府则一直与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上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塞政府“两扇门”政策中具有深化同俄、中关系的诉求,其外交“四支柱”中(欧、俄、美、中),中国也占据较重分量,双方由政治上的密切合作开始转向包括经贸合作在内更广泛、更均衡的发展取向。[14]罗马尼亚也有发展对华关系的意愿。爱沙尼亚2012年度出台了亚洲政策,其焦点也明显开始转向中国。但是,在中东欧国家中,这种有加强同中国全方位合作强烈愿望的国家并不是很多,且明显不是主流。
第二层次是以波兰、捷克等大多数中东欧入盟国家为代表,它们更想做中国经济发展的“搭便车者”。这些国家借重欧盟的影响,加上它们本身具有一定的资源禀赋和市场规模,使其在地区层面有一定的能力和优势来发展同中国关系。近来,以波兰为代表的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明显加强了同中国的合作力度,但双边合作止于经贸,在政治、社会和外交合作上几无交叉点,制度不认同、战略上存在明显差异、社会间缺乏对话与了解使得这种合作表现出一定的单一性和脆弱性。
第三层次是以除塞尔维亚之外的西巴尔干国家为代表。这些对欧盟本身具有较大依附性的国家,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市场容量有限、资源相对匮乏、产业缺乏竞争力,多以小规模、传统或特色产业立国。受欧债危机影响,这些国家陷入发展困境,需要来自中国的投资支持。一旦欧债危机缓解,对欧盟的依附性又会增强,对中国投机心理马上会有所缓解,双边关系可能会进入平淡期。
(三)来自欧盟持续不断的压力
中国对中东欧地区的介入已经引起了欧盟机构以及核心成员国德国等国家的高度关注,猜测中国试图“分裂欧盟”,组成另一个“中东欧集团”。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质问中国为何同中东欧单独搞双边会谈,并表示处在困境中的欧盟“不得不”接受中国的做法。2012年,中国同中东欧会晤将要发表的联合公报事先呈送欧盟机构审议时,欧盟官方坚决反对公报提出的中国和中东欧关系“长期化”和“机制化”的提法。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欧盟机构、相关成员国也会设置障碍。因此,这种长期合作的机制最终走向何方,还需要认真思考和设计。如何消除欧盟对中国既有战略的猜疑将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四)中东欧国家市场存在一定风险
中东欧国家一些较具吸引力的和优质的资产已经在转型期间通过私有化而被大部分西方国家所消化,当中国投资者在21世纪进入这个领地的时候,只能寻找新的投资增长点来扩大合作。中东欧国家又都是以欧盟为主要目标市场,结构性依赖不会轻易改变,规则与欧盟接轨无形之中也增加了中资机构介入的难度。以中国比较擅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为例,迄今为止远未达到在中东欧盈利的程度,甚至有中国公司投资波兰基础设施建设失利的惨痛教训。另外,不少中东欧国家,尤其是东南欧国家,灰色经济泛滥、腐败盛行,法律法规有时难以落实到位,这些因素都给中国投资带来风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