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化六问:如何让农民安心上楼(3)

新城镇化六问:如何让农民安心上楼(3)

答题三

建立双重监督机制

实际上,近几年地方债风险早已被业界视为“走钢丝”的状态。今年国际两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中国主权债务评级,地方债务风险是其中主要原因。国家审计署2011年发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的相关债务达到10.7万亿元。而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在今年“两会”上则称,考虑到部分地方债存在一定浮动性,估计目前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在15万亿-18万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指出,允许地方发债的前提是过程要透明化,需要双重监督机制。一方面是中央监督,地方政府发债进行城市建设前期肯定需要经过中央审批,中央为地方政府发债把好关,杜绝政府随意发债的情况;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市场监督,随着市场的成熟,把地方政府所发债务交给市场金融机构进行评级,让投资者对风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就能避免参与的盲目性。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认为,地方政府有很多的支出需求,不能正常发债的话,就可能会走不正规的融资路,不过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后,需要建立透明的地方政府债务资产管理体制,应该有制度的安排,才能作为举债的主体,在市场上正常地进入和退出。

答题四

创造就业需求完善基础设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徐逢贤表示,小城市全放开,中等城市有序放开,大城市确定合理的落户条件,一种先易后难的解决户籍制度的方式,在前期可以有效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此外,如果一下子放开,可能会出现大量人口涌入大中城市的情况,给当地造成巨大的压力,此举也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

对于在城市落户的条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杰华表示,目前国内一些大城市最常采用的就是积分制。但对农民来说,通过积分落户的机会比较小。中等城市要放开落户条件,就要研究合理的方案,不然让农民落户就会成为空话。

对于中小城市如何吸引流动人口落户,徐逢贤认为,首先,中小城市应当大力发展本地支柱产业,创造工作岗位,这样才能吸引人才过去;其次,中小城市要进一步完善卫生、教育、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让外来人口有足够的保障。此外,一线城市也应该加快产业布局转移,把一些传统制造业加快转移到中小城市,这样既可以减轻当地的人口压力,也有利于提高中小城市吸引力。

答题五

提高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比重

近年来,一些用工单位实行不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制度和办法,农民工与正式员工干同样的工作,产生同样的效益,但劳动报酬明显偏低,有的只相当于本单位同岗位职工的50%左右。虽然各级不断加大拖欠工资治理力度,但拖欠农民工工资顽疾仍然存在。并且,包括农民在内的劳动报酬在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比重偏低,造成了收入差距加大。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并继续呈现攀升态势。同样是劳动性收入,普通工人和垄断行业职工却差异悬殊。而工资是工人尤其是农民工的主要生活来源,如何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对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将起着关键作用。

对此,专家表示,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首先要规范劳动报酬分配,要求用人单位吸纳农民工就业,要与本单位同岗位职工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制度和分配办法,同时让农民工享受社保等同等福利。对那些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要建立相关的惩罚机制,同时在建设领域和欠薪多发行业普遍建立用人单位缴纳工资保证金制度。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