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国际> 正文

江瑞平:如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二)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经济增长速度它是一个流量值,在这三分之一个世纪中,流量持续快速增长一定会带来存量快速发展,就是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从方方面面都可以得到证明。首先表现在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如果按当年价格来计算,中国GDP总量在35当中增长了141倍,第二个就是生产能力,现在面临的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产能过剩,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个什么样的情况?是物资高度的严重的紧缺,什么东西都没有,那你想想,这35年之后是个什么样的状态?35年之前,中国是个非常落后的农业国,但是作为农业国吃不饱,没有粮食可吃。一些重要的工业制成品就更加缺乏。从农业角度来讲,那个时候6、7亿人口现在翻了一番,由于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进展,我们的耕地面积大幅度的削减,人口成倍增长,土地、耕地大幅度削减了,但是我们粮食现在吃不了,为什么?生产能力、生产率提高了,工业制品成不仅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我们身边用的每一个工业制品成,无论是电脑还是茶杯,中国的生产都是世界第一。

外汇储备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重要表现。我们在很长时期内外汇极其贫乏,非常的紧俏,那现在的情况是什么?从1990年到今年的6月份,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了300倍,2006年中国就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现在是3.5万亿美元,第二位是日本,那我们作为第一位的外汇储备大国,相当于第二位的日本2.8倍。所以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大也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一个重要表现。

再看财政规模。中国财政收入35年当中增长了103倍,目前的财政收入水平都换算成美元,我们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还有更重要的是金融实力,我们有几个数据,比如说我们的储蓄规模,从78年到2012年增长了797倍,我们的信贷规模在这个时期增长了332倍,我们这个时期股市规模已经达到了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我们的银行实力,世界前十大银行中中国有四个,第一第二第三位的全是中国的,老大就是中国工商银行,老二中国建设银行,老三中国银行,还有一个老十,中国交通银行。原来我以为这个排名有一点问题,我就问工总行的朋友,他们告诉我,我这个全球第一是当之无愧的,不仅是股价的市值,我的信贷规模,我的盈利规模,我的营业额全是世界第一,老大当之无愧。

(三)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在快速增长和实力增强双重促进之下,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也在快速的提升,同样有许多表现。2000年到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这个排名在快速提升,你会发现,05、06、07年,一年一个台阶,尤其是到2010年,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增量来看,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全球第一。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的36.3%是中国一个经济体来贡献的。三分之一以上靠中国。现在关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或者支撑有多种描述,比如说中美两大国在支撑着整个世界经济,比如说东亚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再比如说金砖五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心。你会发现多种描述当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中国,中美有中国,东亚有中国,新兴市场五大国同样有中国,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无论你怎么来组合,只要把中国组合到某一个团体当中去,那这个团体马上就可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

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本身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非常的高,你不同的组合,只要把中国放进去,你这个组合马上就成了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动力,这也说明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说明中国在35年来实现了在现代经济增长史上的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取得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能在过去带来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伟大的奇迹,我们为什么不去坚持呢?结论就显而易见了,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改革开放问题没有问题,但是改革走什么样的道路,改革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是世界性的潮流。但是在世界性的潮流当中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是成功的还有很多国家是失败的,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像中国实现了奇迹,很多国家更多的是教训。这说明什么?改革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是可以认定的,问题在于,这样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当中,不同的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改革道路,所以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要重点去进一步解释的,这是我后边要讲的。通过刚才的分析说明。

二、35年后的深广变化:国际层面

前面说了35年,以往的35年走过的历程,现在我们还要再分析一下,这35年,我们走的这样一个道路是根据我们最初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样一个特殊的国内国际形势之下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从而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这没有问题。但是现在毕竟35年过去了,在这35年之后,我们是否还要继续选择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道路,你必须对35年之后的变化有一个全面的掌控,深刻的理解,准确的定位。那我同样要从国际层面的角度对这35年之后发生的生活变化与35年前相比做一个非常简单的说明。从国际层面来评估这35年之后生活变化的话,我想6个特点,6大趋向是最值得关注。

(一)后冷战时代:和平发展

首先是从冷战进入到了后冷战时代。1979年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它基本上是冷战得到了大幅度的缓解,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比如说中美关系缓和了,中日恢复邦交之后,关系发展得非常顺利。前苏联内部的改革也开始启动,同时西方社会经济也出现明显的变化,于是导致随后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或者叫东方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或者资本主义阵营这两大阵营对垒的冷战体制开始解体。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这只是这个冷战体制解体的一个苗头或者一个序幕,十年之后,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样一个序幕就进一步演进到了高潮。这个高潮有一系列的非常重要的标志,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大家都非常清楚,就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以前苏联为中心的东方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由于冷战的一方的终结,一方的消失,那另一方也就没有了敌对的对手,从而这样一个冷战体制在雅尔塔体系形成经历了20、30年时间之后,到90年代初期就彻底的解体了。

那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提了出来。我们过去国家战略一定是要围绕着整个国际环境来制定来实施的,那你就必须对整个世界对全球对国际大趋势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评估。尤其是热战的情况之下,那具备、国防一定是第一位的,备战、备荒一定是国家战略的核心,就不可能有十一届三中全会把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反之,当上世纪80年代末,冷战体制解体了,它带来直接结果又是什么呢?小平有一个非常准确的评估,世界尽管在许多国家许多地区还有许多对抗冲突甚至是局部的战争,热点还不断出现,但是整个世界潮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是进入到了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那这个定位太重要,前面我提到过如果是冷战,尤其是热战的话,国家战略不可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冷战结束了,尤其是至少小平非常清楚告诉我们,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和平与发展使得整个世界进入全新时代,因此我们的工作中心可以转移到了,转移到哪去?转移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所以这个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责任编辑:平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