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后工业时代:信息革命
第二个变化,我把它叫做后工业时代。实际上在战后50、60年代,中国说实话是在折腾的时候,那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世界出现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时期,其它国家也出现了很多奇迹,尤其是日本经济的奇迹,但是这个时候的奇迹是怎么实现的?世界性的经济增长是靠什么来带动,靠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学工业。那重化学工业要求的发展模式、体制架构有自己的特点,那么35年之后和35年之前相比,从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35年前,我们在启动改革开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那个时期基本上还处在一个以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的高潮期。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后,尤其是目前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在发生革命性、根本性的变化,那这个变化一个根本的趋向就是信息化、网络化。
信息化、网络化并不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刚刚出现的,因为我们知道信息、网络它的基本的物资依据就是计算机、计算技术,在二战后期在美国已经有了计算机,但是那个时候的计算机是一个庞大的车间,至少是一个大锅炉一样的东西,都是一些灯泡的不同组合,通过灯泡的亮与灭就是零和一来进行计算机的运算,之后不断的发展进步,到了80年代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计算机体积上越来越轻便,有了个人电脑。个人电脑有了就意味着可以普及了。那过去庞大的像一个大锅炉大车间的计算机那只能是在少数的场合使用,现在就是可以在世界上推开了,但是在80年代电脑基本上是彼此割裂,它可以提升信息处理的效率,但是彼此之间没有一个倍增的效果。
90年代,重大的变化就是美国人给我们发明了互联网,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不只是一个计算技术、信息技术革命,它是整个社会的变革,包括经济层面上交易方式的变化,社会层面上交往方式的变化,它是革命性的,但是基本的原理还是计算机,它只不过是对计算机信息处理的方式通过网络化把它倍增,这个倍增不是简单的一个个位数的倍增,可能是几十亿、几千亿的倍增。这样的话,35年之后与35年前相比就有一个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它所要求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必须有相应的变化,那怎么实现这个变化?也要根据信息社会,根据网络化带来的巨大变化来设定我们的体制模式。
(三)全球化时代:开放大势
第三个,进入到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和前边讲的后冷战和后工业有直接关系,和前一个后冷战直接相关的就是由于两大阵营的对垒解体了,这个世界不会再因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人为的划分给割裂开来,从制度层面上可以形成一个整体了。那后工业、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可以使得这个世界在信息传递上、经济交易上、社会交往上真正可以成为一个地球村了,所以它使得全球化时代真正可以到来了。全球化是从全球层面上评估,那对每一个国家来讲,全球化是意味着什么?你一定是开放的,不可能再闭关自守、自我封闭了,全球化时代带来开放的大趋势,我把它叫开放大势。在70年代末期没有进入全球化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改革开放,那在全球化,世界范围内都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大开放背景之下,中国更需要经济改革,更需要对外开放了。
(四)区域化时代:合作潮流
第四个,我们也发现还有个区域化的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区域化已经出现了,区域合作主要是在欧洲地区,尤其是西欧地区,成员也很少,我们知道1957年3月1号,欧共体成立的时候只有6个国家,之后是27个成员,世界其它地区那时候没有区域合作组织,那之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什么变化?区域合作,区域一体化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不仅在欧洲地区以欧盟为中心,规模在迅速扩大,由最早6个扩大到现在27个,而且合作层次在提高,有了统一货币,有了统一大市场,有了统一的欧洲议会还有了统一的欧洲央行,下一步推进欧洲财政,至少是部分等等,在欧洲。那么在北美,美国过去是不屑于搞合作,靠我美国一个国家完全在世界范围内称王称霸,这个世界规则就是我制定的,我不需要拉小伙伴一块做。1989年美国和加拿大搞了美加自贸区,现在吸收了墨西哥,1993年,克林顿当美国总统的时候又发起召开第一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1997、1998年,东亚爆发金融危机,东亚所谓被区域合作遗忘的角度也开始全面推动区域合作,后边我会讲有多个框架。总之,35年之后重大变化就是进入区域化时代,区域合作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五)自由化时代:规制缓和
第五个,进入自由化的时代。在这之前新一届政府已经在大规模的减少我们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这就是自由化,政府不管了,政府从许多部门当中退了出来,这个并不是我们现在做的。从1979年,当时英国撒切尔搞自由化、私有化开始,它已经形成了自由化的世界潮流,趋向减少政府对产业对企业的规制,规制要缓和要减少行政审批。
(六)市场化时代:制度创新
最后一个就是市场化的时代。那对中国更加重要,中国在刚成立时是不要市场,认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要的是计划,不要市场,把计划和市场对立起来。后来,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转变观念,世界范围内也在开始做市场化,分了多个层次。比如说发达国家欧美,他们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也开始搞市场化,为什么?是因为在这之前他们通过凯恩斯宏观经济调控,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两个政策手段,也在相当程度上限制或者制约了市场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也没有一个自主自立的市场发育的过程,为什么呢?包括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它都是过去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它开始有市场它就是一个依附性的市场。西方殖民者入侵之后,通过坚船利炮强行开放市场,然后让西方的商品,西方资本可以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当中来,所以它那个时候的市场基本上是从属性的依附性的市场,是为西方市场主体来服务的。
上世纪60年代,有一个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取得政治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高潮,那获得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之后,这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就成了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但是经济上依然被西方资本尤其垄断资本所控制,这个时候政治独立它是和经济自立连在一起的,没有政治独立也没有办法实现经济自立,因为主权都没有了,经济命脉一定被外国控制,现在有了主权才可能有经济自立。怎么实现经济自立?要想自立必须有经济实力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经济基础,那怎么来增强基础?增强实力就是靠赶超。怎么来实现赶超?国家通过它的权威来动用所有的资源促进经济超高速的增长,实现赶超。所以60年代以后有了可以自主发展的市场,但是为了实现赶超就把国家的作用加了进来,主要靠国家动员资源的力量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限制了市场发展。
另外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面讲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了,解体之后的前苏联国家分解为很多独联体成员,俄罗斯是中心。那么他们和很多东欧国家发生剧变之后,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它们也是市场化、自由化,它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自由化和市场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别,他们是一步到位,从私有化开始直接资本主义市场化,典型的就是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中国市场化改革,但是我们与俄罗斯激进式的改革有鲜明的对比,小平摸着石头过河是很好的典型,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
总之从国际层面来看,35年之后,当我们来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时候,与35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开始启动改革开放的时候相比,整个国际大趋势发生了深刻广泛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我们在制定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基本战略基本走向的时候所必须要关注的,这就是一个客观的依据,这是第二个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