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国际> 正文

江瑞平:如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5)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三)金融危机恶化财政的重要路径

1.金融危机导致许多金融机构面临破产倒闭,尤其是大银行

我们知道金融机构运作的原始资金基本上是吸收的老百姓的存款、客户存款,你这个金融机构尤其大银行破产倒闭直接带来的结果是什么?老百姓的存款可能提不出来。如果预计到这个金融机构要倒闭,都去银行提前把存款提出来就面临挤兑,挤兑会进一步恶化银行的金融危机。这个时候政府就不能听任大型金融机构倒闭,一旦倒闭之后,千户万户血汗钱如果都变成废纸的话,社会一定要出现动乱。所以当大型金融机构面临破产、倒闭风险的时候,政府一定要出手救助。在美国、在欧洲事实上也救助了。政府救助金融机构用什么?一定是用财政资金,在财政收入不变的情况之下,你为了救助金融机构,扩大财政支出,你这个收支关系是不是进一步恶化,这是显而易见。

2.危机导致直接结果经济衰退、失业增加

为了解决失业问题,不得不推出经济刺激政策,扩大财政支出,扩大财政支出、失业救济金、保险金等等社会救济。中国政府当时也做了,08年G20年之后中国拿出4万亿,这个4万亿对后来这5年中国经济发展和房地产泡沫都有直接关系。

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经济衰退导致直接结果企业利润会直接减少,个人工资会减少,失业了甚至没工资,所以收入会减少。收入是要纳入,纳入就叫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就是累积,收入越高,高出部分要以一个更高的税率向国家上税,这意味着在累进税率之后,收入增长比较快的时候,税收增长比经济增长还要快。但是现在恰好是恶性的,经济衰退了,收入减少了,财政收入减少的幅度比经济衰退更加严重。

前两个路径导致的结果是财政支出在增加,后一个路径导致直接结果财政收入在减少,这一增一减不可避免要导致财政收支状况恶化,财政赤字增加,发行国债增加,财政危机的爆发,达到一定程度。所以我们说后来2010年5月份以希腊为发端的这样主权债务危机它实际上是世界性的,公共债务的余额或者主权债务的余额是一个存量余额,不得超过GDP60%,这个国家信用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现在最高是日本,这个指标日本将近230%,相当于警戒线的4倍。这里边大家关心,日本为什么没有主权债务危机,希腊倒有了?希腊这个指标比日本轻得多?这里边主要关键是债务主权结构。比如说日本的国债95%都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而希腊50%以上都是国债的投资者持有的,而且国外的投资者绝大部分是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证券公司。他投资希腊国家国债是为了投机、炒作,一有风吹草动有抛售,而日本是老百姓购买的,他是为了长期盈利。日本的国债绝大部分都是长期的国债,20年、25年、30年,到期和短期的债务占的比重很小,而希腊很多国债都是到期的或者是短期的债务,所以希腊率先爆发。总之后来2010年之后,以希腊为发端的西方世界普遍面临的主权债务危机或者财务危机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此前的金融危机,这是一个循环。

3.金融危机与自由主义

为什么有金融危机是有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出现之后,金融完全自由化。上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的自由化如果说是一个生产关系或者是经济体制和制度层面上一个重要变化的话,那在技术层面重要变化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最早运用都是金融系统当中,金融高度自由化、虚拟化,达到一定程度就是泡沫化,所以说明什么?整个西方在三重危机恶性循环背景之下,整个发展模式迷失了,为什么这样讲?老自由主义不行有了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不行才有了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不行了,什么主义可行?但是历史表明每次大衰退之后会有模式创新,30年代之后是凯恩斯主义盛行,70年代是新自由盛行,新自由衰退之后,你选择什么模式?如何实现这种模式?总体上看,在西方还找不出一个进一步需要推行的一种模式,所以我们叫做西方模式的迷失。换句话说这个结论是什么?结论告诉我们,中国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能走西方的道路。

(四)东亚模式和特色

首先我们注意到连世界银行都承认,二战以后具体说成上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东亚出现了一个整体的经济增长的奇迹,就叫做东亚奇迹。在分析东亚经济奇迹形成诸多原因的时候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因为东亚采取了独特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模式,简称东亚模式,这样一个判断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东亚模式促成了东亚奇迹,或者反过来讲,东亚经济奇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东亚模式的作用。

首先我们就要看一看东亚模式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一般认为东亚模式特点有两个:政府主导出口导向。这个大家都比较清楚,东亚模式区别于欧美西方模式两个重要特征。在东亚两个特征之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特色,所以有一系列的国别特征。

最早东亚经济奇迹是出现在日本的,叫日本经济奇迹。日本它也是政府主导和出口导向型东亚模式的典型代表。回过头来看,日本这种体现着东亚模式基本特征的日本模式有功也有过,它的功是什么?功是促成了日本50、6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然后70、80年代,它在相当程度上也促成了日本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也保持了它经济增长的优势这是它的功。但是到90年代以后出现了什么呢?出现了到现在为止所谓的失去20年,经济长期萧条。所以日本模式有功,功在于50、60年代,顶多是70、8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和后来的结构调整和优化,那是有功。它的过也同样非常明显,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也是日本模式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你会发现,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之后,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极为重要,改革我们学谁?我们最早开始学我们自己的港台,实际上真正向国外学习经济体制改革,学习谁?学的是日本。整个80年代,中日关系政治上也非常好,日本经济还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延续期,增长态势也非常好,保持明显对西方优势。

我们在对外经济关系,仅从外贸的关系上来看,对日本的依存度降低了三分之二,所以日本模式有功现在更多是它的过。所以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可能再去学日本。继日本之后是“亚洲四小龙”,中国的香港、台湾加上韩国、新加坡。但是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我们能学这种台湾、香港、韩国和新加坡吗?而且它们也有问题,它们的问题集中表现在97、98的金融危机当中,在这种情况之下,有成功的地方,目前也有失败的地方,我们也不能走“亚洲四小龙”的道路。中国和印度在几十年经济快速增长当中所走的模式是不同的,中国基本上靠改革,尤其是靠开放。印度基本没有大幅度的开放,所以到底是印度模式好?还是中国模式好?我们可不可以借鉴一些印度模式来进一步作为我们深化改革的这样一个选择之一呢?而且西方媒体也积极推崇印度模式。大家很多人去印度,我去印度看了以后,我认为印度模式绝对不可取。我想说的是印度模式有它积极可取的地方,但是它与中国模式,至少从发展业绩和发展水平来看相距甚远,所以印度模式不可取。最近几年,尤其是今年,印度经济形势是非常糟的,一方面增长率降到了4%到5%的低水平,另外一个通胀压力非常大,更重要的是货币大幅度的贬值。

现在国际社会有一种观点认为叫“金砖失色”,就是五大国,本来像南非、巴西就非常勉强,因为它增长率本来就不高,俄罗斯前两年靠着油价的急剧攀升,整个经济增长势头非常猛,现在和印度差不多,甚至比印度更糟。只有中国经济形势相对要好,可以说一枝独秀。我说这些,东亚模式也不可能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路径。

在整个东亚模式来讲,可能走这种中国特色的东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必然。这个必然怎么来讲?首先是西方迷失必然结论,同样也是东亚模式传承必然选择。只有中国模式独具特色,在这种情况之下,看到中国35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我前面印证过的,所以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这样一种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它有了它的历史价值和世界意义,但是至少在目前来看,中国自己把自己的事做好是最重要的,你要想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模式的话,可能还有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期,为什么?中国这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种改革的方向,其它国家是学不了,何况我们自身要改革,以往改革有问题,其它国家也看到。

五、如何构建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

怎么来构建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高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以开放促改革。

之后重点谈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三个方面,一个是放宽投资准入,第二是加快自贸区建设,第三是加大内陆沿海开放。要构建新型经济新体制要有七个方面的工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妥善处理大国经济关系,合理调整对外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对外开放的格局,“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扩进口与稳出口并重,这是未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六、如何实现改革开放相互促进

最后我们还要处理好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过去的历史是什么?明确提高必须以开放促改革,过去历史经验怎么走过来?基本上是对外开放倒逼国内改革,加入WTO,兑现承诺改革国内经济体制的方方面面。同时现实选择也必须依靠扩大开放来促进深化改革,在过程当中,我们可能有几对重要的关系要妥善处理好,同时处理好关系基本取向是要实现四大转变。

第一,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我们这一次,你会发现经济体制改革它不是被动的要兑现什么什么承诺,是我们主动采取措施。

第二,从滞后于国际体制、国际规范这么一个状态,主动转到做一些超前的选择,来实现我们在整个全球经济大格局当中的一种体制创新。

第三,过去我们更多的是要顺应国际经济体制的大潮流、已有的要求和规范,现在我们更多的是要做什么?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我们进一步的改革当中,我们要一定程度上增强我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要引领整体的国际经济体制的变革,这实际上我们已经体会到我们的变化了,满足中国利益来进行改革。

最后一个,下一步的改革已经不是局部改革。过去是局部,只要和WTO承诺相关你先改起来,现在有一个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一定是关乎全局的,所以这样一个变化一定是必须的,从局部到全局。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平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