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什么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个问题,我们再回过头来来进一步的讨论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呢?我刚才已经跟大家提到了,首先历史证明,以往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靠改革。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现实要求也提出来了,是什么呢?未来我们的任务、形势都非常的严峻,非常的艰巨。《公报》这段话也非常清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还要深化改革,历史证明我们通过改革取得伟大业绩,现实也要求我们,达到我们的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的话,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改革,这一点我就不想再进一步展开。
四、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
第四个问题,我想是我们要重点探讨的。改革就改吧?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这可能是我们更需要深入掌握,系统的分析,全面的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公报》说的也非常清楚,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那怎么来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后边这段话说得非常清楚,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什么呢?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是什么关系?一方面要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呢?写得非常清楚,还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那这里面就提出了很重要的问题了,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道路要集中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的核心。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当中,关键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它是一个内在联系的,包括了你对这两个主体的重新定位,市场是什么?对市场怎么定位?对市场定好位之后,政府干什么?给政府怎么定?那这样一个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显而易见就成了经济体制改革,从而全面深化讲话,从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问题,因此上我们需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来论证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
实际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有政府以来、从有市场以来,始终就是在体制和制度设计当中必须首先要定位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个定位也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之前,基本上是没有市场的,那个时候有政府,政府也是不干预或者很少干预经济的。那么有了市场,有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际上是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它也经历了一个史前阶段,就叫做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1.重商主义时期
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层面上来划分,那这个时期一般叫做重商主义时期。那在重商主义时期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基本上是重政府、轻市场,政府是第一位。那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率先在英国形成,之后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展,整个世界真正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时代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自由主义时期或者叫自由竞争时期。自由主义顾名思义它一定强调自由,从而强调市场,这个时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倒了过来就是轻政府、重市场。这个时期我们要深入认识这个时期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关于市场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就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这个时期代表人物就是亚当•斯密,这个大家肯定听说过,《国富论》是他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很多现代经济学的依据可能从《国富论》那就可以找到它的渊源。亚当•斯密强调什么?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主导一切,一个人首先是一个理性人,不是疯子不是傻子,他的理性体现在什么地方?理性就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换句话说都是自私的,这不是问题。每一个有理性的、自私的、经济人的经济行为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但是他会为社会带来什么?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会自然而然地导致整个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每一个人的行为,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你作为一个国家就不应该做什么了。所以斯密认为国家好与坏取决于你的规模的大与小,一个最好的国家就是规模最小的,从而对整个经济社会、生活干预最少的国家。国家应该发挥守业人的作用,国家什么都不要做了,整个经济运行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市场是万能的。
这个时期是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强调是重市场、轻政府、轻国家。但是到了30年代大萧条出现之后,有一个问题产生了,光靠市场它解决不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商品过剩的问题。商品过剩意味着是市场饱和了,商品过剩意味着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意味着是生产要素过剩,生产有多个要素,其中劳动力是个重要要素,意味着劳动力过剩了,劳动力过剩就意味着失业嘛,光靠市场解决不了商品和失业问题。意味着什么?斯密重市场、轻国家的理论是不行的。
2.凯恩斯主义时期
30年代出现了凯恩斯主义,另一个是罗斯福新政,整个市场开始进入到凯恩斯主义时期。凯恩斯这个时期重要的特点就是重政府、轻市场,国家一方面建立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另外一方面动用财政和货币两大政策手段来全面干预经济。战后50、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是靠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市场造成的,这是它的功,也有过,过是导致了70年代的滞胀、国家通胀。你要解决通胀,你要紧缩,一旦紧缩就面临着需求不足,生产过剩从而失业增加的问题。所以你要想实现低通胀、高失业没有办法兼容,国家也失败了,滞胀就是一个直接表现。在这种情况之下,美国里根执政时期在上世纪80年代是进行改革,改革的基本的趋向我前面提到过,就是市场化、自由化。
80年代在美国取得成功之后到90年代初期,推动华盛顿把美国模式向世界推广,所以整个世界就进入第四个时期——新自由主义的时期。新自由主义时期一个基本特征也是重市场、轻政府。
3.市场与国家关系的认识和实践史
所以回顾这个历史,我们发现一部经济体制发展与改革史,事实上就是一部市场与国家关系的认识和实践史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定位是多么准确。你要再进一步总结,你会发现政府和市场这两大主体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亚当•斯密说得非常清楚:一个最好的政府就是最无所作为的政府。不要你这个政府,市场是万能的,所以我们全靠市场,所以他把两者看成是替代的关系或者对立的关系。到凯恩斯主义时期情况就有所变化,他把它看作是相互补充的感觉,凯恩斯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着作用不到的地方,把国家加进来作为补充。但是现在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这样一个中国进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把两者看作是一个相互增进的关系,政府的作用不是替代市场,也不是简单地补充市场,更重要的是要增进市场的作用和机能,让市场更好发挥作用。反过来市场它也不是完全对政府的一种取代,它是完成政府调控意图、调控目标重要目标的路径和手段,相互替代、相互补充到了相互增进的阶段。所以我们对政府作用在未来的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尤其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在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上把政府怎么来定位?它不再是一个替代市场的这样一个定位,也不仅是一个补充市场的定位,更重要的是要增进市场的作用和机能这样一个定位。未来的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做什么?一个重要的政策选择就是通过你的制度体制设计和政策的实施让市场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来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所以通过这样一个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进,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历史的必然。
(二)西方的三重危机恶性循环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的话,你会发现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定位不同,产生了多种不同的模式。首先是西方的模式,然后还有一个东亚的模式,从这些模式的实践当中也可以进一步地推出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它简称为中国模式的必然和意义。
1.西方模式的流变与迷失
我们注意到现在这个世界还是西方资本主义模式主导的世界,这个是不容置疑的。尽管中国在快速崛起,尽管快速崛起的中国坚持的是社会主义模式,但是它还没有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还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主导,所以西方模式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代表着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整个西方现在面临一个什么状态?我认为西方模式陷入到了一个危机当中,这个危机集中体现在它深深陷入在一个三重危机的恶性循环当中难以自拔。
2.三重危机恶性循环
首先,世界面临最大问题就是三重危机恶性循环,整个西方、整个世界刚刚经历了什么?刚刚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来走出了,进入一个后危机时代、主权债务危机。主权债务就是国家欠的债,国家为什么要欠债?是国家收入弥补不了它的支出,国家的收入是什么?就是国家财政收入,国家支出就是国家财政支出,当收不抵支的时候就出现了财政赤字,为了弥补这个赤字,你就要借钱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发的叫公债。作为主权债务,每年都发,每年都有到期的,到期的如果少,新发的如果多,每年都形成一个余额,这就是一个主权债务余额。每年都要发行的债就是一个流量指标,就是一个增量指标。
我简单对主权债务危机说明,说明什么呢?主权债务危机实质上是财政危机。现在我要说的是什么呢?金融危机最早是从美国在07年夏天爆发的,当时叫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是庞大的金融链条当中一个与房地产相关的次级信贷,信用比较次的一种贷款,房地产相关的次级贷款的链条上出现了断裂,之后就恶化为一场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还不要紧,一年之后,08年夏天之后,就超出了美国并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里边,扩展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这三个危机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认为它们关系非常密切,是一个相互关联的、不可割裂的恶性循环,他们是相互促恶的过程,金融危机导致了财政危机,财政危机回过头来又引发了金融动荡,而财政危机和金融危机又共同导致了经济衰退,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之下使得财政状况更加恶化,金融动荡更加难以抑制,所以回过头来导致了财政和金融的危机。财政、金融、经济彼此密切关联的一种三重危机。三重危机还是恶性循环,就是揭示西方发展模式最集中的问题,三重危机是我们最值得关注的。
前面是金融危机,后来怎么成了主权债务危机?因为金融危机必然会导致财政状况恶化,到达一定程度必然会爆发财政危机。前面我们讲了关于衡量一个国家在财政收支状况恶化之后,首先要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这是一个流量指标,每年都有一个国债余额累积起来就有一个存量指标,那我在这儿给出这个图表是什么呢?当年的财政赤字相当于你国内生产总值,有一个警戒线就是3%,超过3%,你这个财政出现问题,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能爆发危机。那你看在06、07年,就是金融危机没有爆发之前,美国、日本和欧元区这三大西方经济体财政状况是非常良好的,不存在危机,都在3%之下。那07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带来直接结果,首先是美国是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发源地,它的财政状况率先恶化了。到09年,欧元区和日本也开始迅速的恶化,到09年的整个西方的财政状况就出现了危机性的征象。从历史时间推移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在金融危机之前是没有财政危机,至少从流量指标上看是如此,恰巧是由于金融危机的恶化导致了财政状况的恶化,引发了财政危机,问题是为什么?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导致的?我们再进一步的分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