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复旦研究曹操DNA,如何理解其意义?(5)

【案例】复旦研究曹操DNA,如何理解其意义?(5)

更何况全国有258个曹姓家谱,课题组只筛选了8支持有家谱的曹氏族群来采样,虽然课题组信誓旦旦,但这真的就能与真的曹操联系起来吗?曹操就没有可能断后吗?能和曹操确定联系的,就一定不会是那些没有家谱、甚至是那些已经改姓的族群吗?这估计只有天晓得。说到底,复旦大学课题组的研究结论,也只是与揭开曹操身世和曹操的家族之谜更近了一点而已。

科学家的素养和品格,决定着科学创造的成功与失败。如果说人文学科的教授们发表那些“狗血”的研究结论,还只是说说而已;那么复旦大学的教授们,将DNA尖端科学的研究集中在曹操身世和家族之谜上,其职业精神值得商榷。

也许,是我们这些普通百姓目光短浅,无法理解这些研究真正的宏大意义。但这些专家、学者们为什么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来为我们解释一下呢?来为“基础”科学的研究多争取一点民意基础呢?在我看来,复旦大学课题组的教授们,最好还是解释一下,研究DNA揭曹操身世的意义所在,以消除公众心中的疑惑,不然公众无法明白这背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内涵啊!

【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现代曹姓族群的DNA抽样检测,追溯家族基因遗传历史,用科学数据研究曹操,这本来是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但在媒体报道相关新闻之后,竟惹来不少网友的嘲讽和吐槽,有人说,复旦大学完全就是“吃饱了没事干”;还有人说,这不止是浪费科研精力,还是乱花科研经费,得查处;当然,也有人说,人家这是在以炒作来宣传科学,玩得妙极呀。到底是无聊,是炒作,还是科学,一时间,争论激烈,难以说清。

笔者认为,越是别人说不清的东西,当事人以及参与争议的主体,都应该获得最大的自由表达空间,都应该坚守自己的独立性,那样,真理才会越辩越明,才会在争辩中重新发现事情的意义。

有争议不是坏事,关键是各种主体都能从争议中,去检阅自身是否存在有悖科学与理性的东西,最终释放出应有的公共价值。让科学的归科学,让价值观归价值观,让公共监督的归公共监督,这样,复旦大学摆弄古人DNA的热闹,才会是有意义。

对复旦大学来说,只要坚持自己对古人基因的提取,符合科学逻辑支撑,并且能够通过科学理论和实验来证明,这个路径可以产生特定的文化价值与科学价值,这种研究就不是一场笑话,反而还可以因此扬眉吐气,踩着那一堆口水走向科研的高处。

现在,复旦大学必须以科学精神真正处理好这件事,相关部门也必须严格监督和审查复旦大学这项研究的严肃性与科学性。社会舆论的关注,也应该真正聚焦到事情的科学性上来,而不应该盲从跟风的一片嘲笑调侃。只有符合科学逻辑,只有符合科学理性,只有符合真实性,只有满足独立性,复旦研究古人DNA才不会沦为无聊炒作,才可能回归科学,释放出更多的公共责任与价值意义。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