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二:
凭什么100%确定曹操家族基因?
“经过复杂的Y染色体DNA全序列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属于O2*-M268的基因类型,这6支O2*-M268类型样本的祖先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该基因类型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因此,在法医学上可以认定,他们是真实的曹操后代。”
没有曹操本人的DNA,专家凭什么100%确定其家族共有的基因呢?
李辉说,要把曹操家族后人与近2000年前的曹操进行“亲子鉴定”,锁定曹操的DNA特性尤其重要。课题组从2009年起在全国征集曹操后代(男性)的静脉血样本。采集对象包括79个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个夏侯、操等姓氏在内的男性志愿者,最终样本总量超过1000例。
与此同时,课题组专家对全国各地258个曹姓家谱(其中118部在上海图书馆)做了全面的梳理研究,并与史书和地方志参照,找到曹氏迁徙的线索。“比如曹氏各个分支的祖先以及现居住地与历史记载上曹操后代的流向能不能相吻合。”韩昇说,经过这一步骤的研究,课题组筛选出了家谱记载为曹操直系后代的8个曹氏族群。
锁定这8个族群后,再对他们的DNA进行检测。“人类DNA共有30亿个碱基对组合成23对染色体和线粒体,男性独有的、碱基对也比较稳定的Y染色体是最合适的检测对象。”李辉说,经过复杂的Y染色体DNA全序列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属于O2*-M268的基因类型,这6支O2*-M268类型样本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至2000年前,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
李辉认为,该基因类型非常罕见,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因此,在法医学上可以认定,他们是真实的曹操后代。”
疑问三:
人文内容能够用科技手段解释吗?
“此次的研究成果,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确实是一家。而生命科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合作,也将有助于更多历史谜团的揭开。”
发现曹操的DNA究竟有什么学术意义?针对网民“拿着科研经费当儿戏,‘吃饱了饭没事干’”的质疑,课题组专家表示,科学研究不是闹着玩,或者功利性地为了帮人“认祖归宗”,而是证明了一种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和突破。复旦此次的研究成果,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确实是一家。而生命科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合作,也将有助于更多历史谜团的揭开。
“史学研究的终点往往是生命科学研究的起点,生命科学研究的结果又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证据。”韩昇说,在这次曹操家族DNA的研究中,课题组验证了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与曹操的家族基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曹操是曹参后人的说法有误;其次,民间传说“操”姓是曹操后代改姓而来,经过基因验证这两个姓氏之间也没有明确的遗传关系;另外,研究还表明现有的“夏侯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因此曹操从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也不准确。
李辉表示,复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划做一系列历史人物的研究,比如孔子后代的基因类型分析,甚至是中国远古时代的传说人物,或许也能从基因学领域寻找到“蛛丝马迹”。“人们一直认为尧、舜、禹是历史传说,通过现代基因反推和古DNA检测,或许可以改变这种说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