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贵州: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要:实现贵州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关键的关键、重点的重点。要把生态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指标权重。

在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的第六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也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贵州指明了方向。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同志要求:“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回顾悠久漫长的人类历史,生态建设始终是关系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当代世界工业化发达国家,大都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在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一一付出惨重代价。这些国家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在今天的中国走不通、走不起,也没有条件和可能再走。

总结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艰辛探索,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更是党的十八大号召“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当前,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的贵州,承载着既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又要奋力加速发展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4000多万贵州儿女正探索如何在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新贵州的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贵州。

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精神,走符合省情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尽快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求我们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各项部署,走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永续发展之路。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文明新时代: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总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实践,“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载入了党的十八大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这一科学抉择丰富和发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在坚持“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同时,把人民群众所思所盼的“生活富裕”摆了进去,以人为本地突破了西方国家生态理论集中关注“经济”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局限,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发展的与时俱进。

联系贵州实际,更需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12年1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正视省情,贵州发展落后,根本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落后,实际上是实体经济发展落后。直面现实,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幅提高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既是贵州加速发展的前提,也是建设美丽贵州的基础。

贵州必须加速发展,才能后发赶超、同步小康;贵州必须大幅提升工业化水平,才能繁荣经济、改善民生。然而,现实是严峻的。随着全省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将有大量生产、制造和人口活动,将耗用大量的资源、能源,贵州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会更加突出。

基于省情实际和发展所需,7月1日,省委书记赵克志在会见《人民日报》调研组时指出:贵州将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把贵州建设成为“东方瑞士”。这一取向,突出了贵州文明发展道路上“生产发展”的基础地位和首要作用,强调贵州将立足实际,学习借鉴瑞士经验,奋力后发赶超。

对比瑞士,贵州不光形似,还要神似。“形似”,也就是贵州与瑞士同处山区、内陆,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神似”,则要学习借鉴瑞士为何能够后发赶超,为何能够绿色发展,特别是要学习借鉴瑞士始终坚持符合国情、符合工业化时代特征、符合生态建设要求的发展路子。瑞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居世界第二位,并不仅仅依赖世人常言的旅游、金融,而是在坚实工业基础的支撑下,得以实现骄人的成就。放眼瑞士,国民经济的主体仍然是以高精尖机械制造、化工、医药、纺织等产业支撑的工业,工业产值占了瑞士GDP的50%以上;2010年,瑞士工业就业人数104.6万,占总就业人口的22.8%。反观贵州,2012年工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3%,处于全国滞后位置,是贵州发展落后的差距所在。

要改变贵州工业化水平严重滞后的现状,只有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才能扎扎实实做大做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实体经济。在这一进程中,既不能因加速发展而破坏绿水青山,也不能守着绿水青山熬苦日子。我们推进的生态建设是现代生态文明,绝不是回到原始生态文明,那样只能熬苦受穷;我们所走的发展之路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绝不是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去换取一时一地快速增长的传统工业化老路。在贵州这样一个自然生态比较脆弱的省份,要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尤其要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认真吸取国内外一些地方的经验教训,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能力,努力建设绿色贵州、生态贵州、美丽贵州。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习近平同志寄语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语重情深、感人肺腑。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在当代发展中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对后人的庄严承诺。落实到贵州,就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贵州保护生态的群众基础日趋坚实。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表明群众对生态建设的关注、支持和监督。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把生态保护好,不能等污染了才想到去恢复,那只能是局部的恢复,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由此,也要求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让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引导、规制、激励、服务和保障作用。

实现贵州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关键的关键、重点的重点。要把生态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指标权重。贵州生态环境脆弱、人多地少,尤其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不仅要杜绝一些地方只盯住坝子平地搞建设的不良现象,更要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追究责任。

与此同时,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法律约束,也需要道德感悟、文化浸润。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觉恪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努力建设美丽贵州,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