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7月26日拍摄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新华每日电讯消息: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3000余项前沿展品集中亮相,涵盖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以及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的重磅新品,一场由“人工智能+”引发的应用爆发期已至。热潮之下,如何“加”得扎实、“加”得彻底、“加”得安全,成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落地的关键话题。
从ChatGPT掀起的AI浪潮,到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3000余项前沿展品的集中亮相,“人工智能+”正从概念走向现实。智能机器人分拣快递、AI眼镜助力视障人士感知世界、健康应用提供全方位医疗支持……这些场景让人看到技术赋能的无限可能。实践充分证明,坚持走技术深耕、场景融合与安全治理协同推进的系统性落地之路,“人工智能+”就能“加”出真实效。
技术贴地走,场景才能“活”起来。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耦合,是“人工智能+”突破表层化应用的前提。当前,一些AI应用停留在知识问答、基础客服等层面,与产业核心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以联汇科技的AI眼镜为例,其将自研大模型与视障人士的出行需求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实时环境描述和障碍物主动预警功能,切实满足了特殊群体的实际生活需求。蚂蚁集团的AI健康应用“AQ”,借助医疗大模型开发出上百项实用功能,将健康管理从笼统的建议转变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这些实践充分表明,“人工智能+”只有紧密围绕产业痛点和民生需求,深入到具体应用场景的各个环节,才能摆脱单纯展示技术的模式,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力量。企业要立足实际,深入探索各行业的真实需求,让AI技术从理论概念走向实际应用,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在更多领域发挥其应用价值。
耐住“扎根”的寂寞,才能等来“爆发”的惊喜。AI技术的落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短跑,而是需要耐心扎根的长跑。正如腾讯研究院王强所言,这个过程像竹子生长,前四年默默扎根数百平方米,第五年才会迎来爆发式成长。阶跃星辰的“聪明蛋”智能座舱,从简单的聊天互动升级到支持方言交流、场景化服务,背后是算法迭代、硬件适配、数据积累的长期投入;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从基础动作展示到能在“拳击擂台”上完成复杂对战,体现的是从单点技术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的演进逻辑……实践充分证明,唯有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培育算法、硬件、数据协同发展的生态,“人工智能+”才能从局部赋能走向全链条革新。企业要摒弃短视思维,加大对底层技术研发的投入,同时行业内加强合作,共同构建完善的AI生态体系,让“人工智能+”在持续的积累中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做到“加”得彻底。
技术越强大,越需要规则来引导方向。随着AI深入医疗、金融等敏感领域,数据泄露、算法偏见、“幻觉输出”等风险日益凸显。值得欣慰的是,行业已意识到治理不是创新的绊脚石,而是“指南针”:商汤科技将AI伦理纳入产品开发全流程,让技术始终走在正确轨道;阶跃星辰研发“深入核查”技术,专门识别AI幻觉和信息污染,用技术手段解决技术问题;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的成立,更搭建了国际协作的平台……这些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构建起技术规范、国际协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人工智能+”才能在安全的轨道上持续创造价值。我们坚信,进一步完善AI安全治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到AI治理中,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就一定能让其在安全的前提下“加”得持久。
从大会上的炫酷展品到生活中的实用工具,“人工智能+”正从概念热潮迈向务实发展的新阶段。这条路或许充满挑战,但只要牢牢把握“系统性落地”的核心——让技术扎根场景、用耐心培育生态、以治理守护安全,“人工智能+”就一定能突破瓶颈,真正“加”出改变世界的实效,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宣讲家网 黄登明)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