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改革” 新阶段改革的理论探讨

“包容性改革” 新阶段改革的理论探讨

按照我此前的研究,中国正处在由“第二波历史大转型”向“第三波历史大转型”转换的历史阶段。依据大历史观,与上述转换相适应,中国改革应该进入“五环式改革”,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制度全方位改革的新阶段。新阶段应该有新的战略思维。这里简要阐述我关于“包容性改革”论的几个主要观点。

首先,需要申明的是,“包容性改革”与“包容性增长”是内涵不同的两个命题。“包容性增长”属于“经济增长”范畴,“包容性改革”属于“制度创新”或“体制改革”范畴。为了避免与“包容性增长”相混淆,我曾经想不用这个词,其间我试换过多个概念,但是选来选去,能表达我的思想的还是“包容性”这个概念。

包容性改革论这个问题的缘起,是我在2008年出版的专著《人本体制论》。我在那本书的第一页写道:“(本书)着眼于中国下一个30年,就更大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制度‘五环式’的体制改革提出思路”。五环式改革,就像是“奥运五环”一样。这是我那本书做出的结论。

自从那本书出版以后,五年来,我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往下探讨:倘若按照《人本体制论》,中国未来新阶段的全面改革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战略呢?今天我提出这么一个构想,就是“包容性改革”。之所以提出此论,是想为中国中长期全方位改革提供一个“备选”的战略。

我要表达的思想是:我不希望“文明冲突”和“社会博弈”成为中国新阶段改革的主流形态,我期盼包容性改革能够成为下一步中国改革的战略选择。

下面我谈三个问题:第一,我为什么提出包容性改革论?第二,“包容性改革”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三,如何进行“包容性改革”?它的运作方略是什么?

“包容性改革”提出缘起

我是沿着两条线来研究的。一条理论线,一条现实线。

从理论来源来说,有三方面的来源,即中哲、马哲、西哲。

第一个来源,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知常容”的治国大智慧。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大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哲理,“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这里的“常”是什么?“常”是常规、规律。它告诉我们,掌握了客观规律的人,“容量”才能宏大;“容乃公”——胸怀宽广、容量大以后,才能够“公”;只有做到“公”,才能受到老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王”。我觉得,这是中国治国的大智慧,年轻时读《道德经》这一段,给我印象很深。

第二个来源是马克思的“多元包容”思想。我读了马克思的著作,发现他有一种多元包容的思想,比较典型的是一篇政论文章,写得很精彩,他说:“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马克思反诘为什么,这句话问得很尖锐,应包容“千姿百态”。

第三个来源,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达伦·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和詹姆斯·鲁宾逊(James Robinson)2012年出版的《国家衰落之谜》。他们讲了两个凡是,第一,凡是建立包容性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经济都实现了长期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也持续提高。第二,凡是采取汲取性制度(可理解为“排斥性制度”)的地方,要么长期陷入贫困落后状态,要么增长无法持续而出现大起大落。这个思想对我也有影响。

从现实考虑来看,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中国(内地)改革的现实,我认为,在改革的包容性思想方面、包容性制度方面和包容性运作方面,都遇到难题,而且难度不小。

第二个方面,两岸关系的现实。世界上没有一个强国是处在分裂状态的;一个分裂的民族,不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伟大复兴。

第三个方面,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这是一个新的命题,其中包含着新的思维,可惜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