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雪打劫”,天冷人别“冷”!
如此“趁雪打劫”,真是天冷人也冷啊。车辆被“误”在雪中,车主着急,需要人帮忙,谁能在这个时候帮一把,那真是雪中送炭,让人感激不尽。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些公民发现商机,大发雪财,如此“灾难经济学”,我们这些公民有点太经济头脑了。
公民想发财,无可非议,但应该依靠自己的智慧,依靠辛勤的劳动,绝对不能趁人危难之时发财,这时候发的财是昧心财,冷漠财,缺德财,这样的发财致富,虽然得到了金钱,但是丢失了人性,不能要。
当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和我们的社会管理有很大关系,比如,我们遇到这样的大风雪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教育公民,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有爱心,越需要帮助别人,恐怕这个工作我们没有做;再如,这个时候,我们的部门机关单位,应该组成助人小分队,在大街上巡视,发现需要帮助的人及时帮助;等等,总之,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正能量能够占领阵地,能够洋溢人间,那么,那些负面能量就是想发作也不会有发作的空间。
“趁雪打劫”,虽然是我们生活中的小事,但这个小事却折射出我们大管理在细节上的空白,折射出我们公民需要在危难时候的正确教育与引导。
“趁雪打劫”丢了公民责任
排除有人会以市场行为来宽容此事,认为帮助推车人付出了劳动,获得必要的报酬似乎也是应该的,说人家“趁雪打劫”似乎也有些过了。然而,暴雪灾害之后的“市场需求”,根本不是一种正常的市场需求,推车收费的人员获得的也不是正常的劳动价值收入,是车主无奈之下不得不给付的金钱代价,也根本不是一种自觉自愿,表面上的“愿打愿挨”,本质不过是带有“胁迫”和“勒索”性质的强迫交易。
这类发生在个别城市的“趁雪打劫”推车收费,严重影响城市形象。令人揪心的还在于,个别“趁雪打劫”者丢掉的其实是身为城市公民的基本责任。他人危难之时,帮一把、搭一把手,原本就是一个公民、市民应该具备的觉悟,更何况亟待帮扶的车主正困顿在雪地举目无助呢?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每一个个体离不开他人独自存在。今天“你帮我”,明天才可能“我帮你”,趁雪推车收费者不妨扪心自问,难道自己不会遇到类似的险情吗?或者说,自己的车遇雪受阻也希望看到的是“收费推车”?
城市美好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在时下当地城市突遇大暴雪袭击之下,需要的是广大市民百姓众志成城、抱团取暖。当然,退一步说,导致产生“推车收费”式“趁雪打劫”行为的出现,也与城市遇灾之后的应急机制是否到位有关,如果有更多的政府、社会主导的志愿者出现,有更多的公益性推车行动、帮扶行动,这些带有负面的“勒索”性质的“趁雪打劫”行为,或者也不会出现。
到底是“趁雪打劫”还是劳动所得?
乍一看到这则消息的标题,的确有些愤愤不平,甚至觉得这些“趁雪打劫”者有些不知道德廉耻。但是,再仔细看看这则消息的文字和图片:漫天飞舞的大雪之下,几名师傅戴着手套、穿戴着冬衣冬帽,顾不上天寒地冻,正吃力地推着车辆缓步前行。顿时,又对这些推车者生出几分怜悯。真的如一些市民所讲:他们是“趁雪打劫”吗?只要稍作分析,就能找到答案。
是“趁雪打劫”?从字面上分析,“趁雪打劫”是指遭受到意想不到的雪灾之后,受灾者不但没有得到别人的援助之手,反而有人趁机加重灾情。但从这则新闻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其一,“哈尔滨将出现大雪天气”这一消息,中央电视台此前已经提前预报,应该算不上不可预料,有车一族完全可以避免雪天出行,提前预防;其二,从这则消息的图文来看,现场并没有出现“打劫”的那种混乱场面,秩序倒是井然有序;其三,至于说“以20元至50元不等的价格收取推车费”,那应该是双方经过谈价砍价之后交易行为。为此,可以初步断定这是你情我愿的买卖,不存在“趁雪打劫”之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