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高宏存:以体制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2)

(二)从体制转型看中国发展机遇

第二个角度,我们自己体制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刚才讲了我们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一段时间外国带给我们的高帽很多,但是我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就是说就体制建立角度来考虑,大家觉得我们这些年各个领域所取得成就的过程当中,什么是最终的原因呢?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社会释放了活力?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就开始逐渐释放第二空间,就是说市场社会的空间逐步释放出来,文化的空间也逐步释放出来,文化的生产消费,比如说去K歌,去跳个舞,或者到休闲茶吧等地方进行文化消费。像这一类空间的释放都使得我们个人空间、个人权利逐渐扩大,这是改革开放之后体制转型过程当中的巨大转变。但是最近十年又在发生转变,人们批评转型过程中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由于政府的权利不断扩大,有人提出,特别是医疗问题,权利寻租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社会发展中确实遇到的问题,社会矛盾越来越严重,而且一些高频率的群体事件,就成为推动我们社会变革的一股力量。

1994年底国际互连网接入中国,网络对科技手段的推动与群众权利意识所带来的那种民间的、社会的力量逐步开始校正我们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吴敬琏老先生总是讲,政府如果再不回应民间的、社会力量的诉求,尽快推动我们的民主化进程,把我们的政府和我们党放在一个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我们这种体制转型可能就很危险。

这里给大家插一点国外的情况,目前全世界120多个转型期国家。最近我去过一些非常穷的国家,包括中东的阿拉伯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很很惨痛的教训。这些转型期国家处于长期极度维权政府,我们称他为专职主义政府也可以,我刚才强调了政府这种刚性的管理没有缓冲的空间,而当他的社会矛盾淤积到一种阶段的时候,导致一种低频率、高强度的社会冲突,短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把这个政府给推翻了。像埃及是这样,当然他最近是源于网络上的聚集。大家注意到我们这个文件当中专门提到关于网络群体事件,过去是不谈的,这次提出来,这个值得我们去考虑。埃及首先还是网络聚集,开始有几十个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我给大家分析了,实际上是这种民主的、社会的、民间的、个体的这种权利意识的体现。大家知道过去我们政府是一言九鼎,一个政策做出来之后基本上就执行,就按照一些领导决定的办,所以我们很多决策是不科学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顺应这种时势,但是当时争议最大的,一是,是否是走这种市场化经济体制,这里面有很多很极端的观点,认为不应该走,这个不是今天分析的重点。还有一种观点,像吴敬琏等这些老先生,我们说改革开放影响很大的一批经济学家,极力主张市场化经济体制,大家通过今天的报告也看到了,实际上我们还是按照方向走的。所以我们如果从中国几十年的实践来看,恰恰是我们这种体制的转型,政府在逐渐的明确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功能,他看得见的手,实际往往是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说十多年问题的淤积,与我们有的时候市场的力量过于发挥有很大的关系,这是第二个方面。

(三)如何应对现实中危机与困惑

第三个方面,我从现实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危机和困惑反推一下,我们会怎样。比如我们垄断,大量的垄断,特别是一些纯竞争领域,有必要让国有企业参与吗?我们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提出来,国有企业应该在纯竞争领域逐渐退出,为什么呢?让利于民。第二个,强势政府对于市场来讲,使得我们的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市场变弱。还有一个,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另外为什么说我们经济转型迟迟没有进行?前些年好的时候我们不想转型,日子很好过,我们的企业收益,那时候没有转型的动力,现在很困难了,要转型,大家谈的问题是,为什么转型困难?发改委批了那么多大项目,大项目上了之后还有后续项目,后续项目继续上肯定造成产能过剩的问题,这就是一个恶性的循环,所以说政府的手伸出去的问题很大。在这些方面都是我刚才讲到的,刚性机制和柔性机制之间怎样协同的问题,为什么要把这个问题放在第一个来讲呢?实际上主要是因为这个机制对文化发展繁荣影响巨大,因为我们整个发展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样的机制,文化也一样。

二、行政手段与多元化方式

第二个,行政手段与多元化方式,或者说我们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这样一个问题,应该讲在我们国家还是一个新问题。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当中,关于我们文化事业单位谈到对内部运营机制的探索,还没有更多的去谈法人治理结构问题,我们说法人治理结构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柔性管理的问题,在刚性管理当中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应该是政府。所以我在这里想以这个为核心给大家谈。这里面从两个大的方面来看。

(一)正确认识政府文化管理职能

第一个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政府文化管理的职能,政府到底扮演什么?既然上面已经从宏观角度讲,应该建立一个刚性为主、柔性为辅的体质,以维护刚性体制为主的,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要要配合好。这个里面政府应该干什么?首先,要更好的维护公民文化的权利。

1. 要更好的维护公民文化的权利

公民的文化权利问题实际在我们国家提出没有几年,我给大家梳理一下,1976年,联合国通过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这是联合国的公约当中继《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后另外一个公约。这个公约里专门提到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问题。

我们国家是1991年加入这个公约的,我们全国人大常委会是2001年批准这个公约,中央从2002年就开始研究要实现,公民的文化创作的权利、发表的权利等等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2006年、2007年极大的推进了。2006年特别是中央提出了关于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等等这些问题,2006年中央政治局专门组织了一个学习, 2007年中办和国办发了一个关于这个方面的文。大家想一下,是不是我们国家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等等,尤其是纪念馆,多个馆的免费开放,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推动的,当然一方面实践是有超前的,2005年开始,浙江的博物馆已经对老百姓免费开放了。当然是逐渐的过程,先是对中小学生,再到老年人,再到全体公民,再到是外地人。开始只有当地居民才可以,再到后来外地居民有正常的身份证就可以,这样一个逐步的过程。

我最近做了一个关于未来某个方面的问题的研究,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我们将来所能实现的公共服务,我知道我们各种场合下经常看着大家抱着手机来刷微博、分享微信、来看视频等等,手机作为多媒体终端的功能逐渐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多项目没有通过手机实现的,能不能变成我们公共文化权利实现的一部分呢,正在研究这个问题。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如果你现在是100块的套餐,根据我们现在三大运营商的资费要求,看4个小时的视频,100块钱就用完了,如果200块,可以进一步增加,但是根据去年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统计数据,我们大家消费的这个套餐服务保证是70%的人是20块以下,就是超过100块钱的人是很少的,当然还有200、500的更少了,70%的人是20块以下。将来个性化、定制化,我们这种服务越来越多,这里面的问题就很多了。能不能做到呢?我们现在应该说力度很大,包含为这些大型文博机构的免费开放,尽管带来了很多问题,尽管他的信号也还比较差。

北京市博物馆利用率怎么样呢?利用率还是比较差的,实事求是讲,这个是北京市统计局去年在全国在咱们全市从城市到乡村采集了将近5万个样本,在这个调查里面我们看到老百姓对于博物馆的参观率还是比较低的。博物馆意味着在公民的文化权利保护过程当中、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的过程当中的功能没有很好的充分发挥出来,这是第一点,将来恐怕这个方面还要加大力度。

2.确立文化服务的公共性中心地位问题

第二方面,确立公共服务、文化服务的公共性中心地位问题,这个主要是针对文化机构,比如说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图书馆等等,全是这个问题,都应该作为公共文化中心来对待。如果这样的公共文化机构没有这种认识,那么可以说这个机构他的功能定位就有问题。我们过去是事业单位,我们现在是公共文化中心。这些机构怎样确立公共文化中心的地位?在英国戏剧非常繁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看了剑桥大学啊一个教授写的一篇文章,他提出英国从14世纪以来,有长久的戏剧演出欣赏的传统,还有一点,对于欣赏、接受、消费这些戏剧的人群的培养是一贯的。大家想我们怎么做的呢?当然首都博物馆也是一样,所以这一点,你说读者也好、参观者也行、消费者也行,你对他的培养和服务做了哪些公共性的事情,这个非常重要,对我们广大公民权益是很重要的。

3.解决文化公平和文化正义问题

第三,解决文化公平或者文化正义问题。刚才讲到了,我们过去只有北京市民可以拿着证件来看免费,外地的不免费。我们知道2011年之后咱们北京市还是在全国也是不算早的,但是也算比较早,比如说无身份差别的可以享受这种公共文化服务,外地人、农民工都一样,都可以凭着有效证件享受在当地的公共文化设施。当然我们也做了很多探索,这里面其实不仅仅是解决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解决公平性的问题,应该来讲还是文化权益的实现问题。今天我们政府这只很强大的手包办的服务不适应我们现代这个趋势。这是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跟大家谈的,我们政府如何更好的去履行职责、保障公民文化权益。

责任编辑:平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