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政部门和文化单位之间的关系梳理
第二个方面,政府行政部门,主要是政府行政部门和文化单位之间的关系梳理。我们现在文化单位,因为我们长期的发展惯性,各级文化单位都隶属于我们同级的行政机构,过去因为文化内容、文化生产、文化服务的供给也是由这个单位来实现的,这些年我们具有经济功能的国有文化单位改制,无非是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要、适应我们的柔性机制,当然还有很多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对于我们这种文化灵活性来讲,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由我们过去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变成今天的公共文化单位,有很大的变化。从哪几个方面呢?
1.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首先,机制不一样。机制意味着什么呢?将来配置资源不是由那只看得见的手去配置,而是应该由市场来配置。根据市场的状况发展,根据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去琢磨,去设置更好的展览主体,去完成更好的展览运作。资源的配置问题,所属关系问题,政事分开,使公共文化机构的身份得以完成,那就取消行政管理。
还有一个,人员管理问题。我们将来肯定都是这样的,人员管理就由我们今天的身份管理走向将来的契约管理,为什么呢?身份管理就是我们传统那只看得见的手,他用行政方式来管理我们文化机构,实际是一个动员机制条件下的以传播主流文化为重点的条件下来作出的。将来市场化条件下,我们有一些工作谁做得好我是向谁开放的,谁做得好谁可以来申请承担,将来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但最后绩效的评估不是完全由政府来负责的,这个方面可能变化比较大的。将来真正完成,我这里当然是站在完成目标是怎样的,过程可能还会有很多年。我们现在探索大型文化机构内部运营机制,吸纳了社会力量,包括社会上个别专业人士等等。我们希望释放社会力量办公共文化机构,释放他的能量,这个很重要。过去我们非常谨慎,特别是文化领域,但是大家看到这一次有很大差异。
2. 开放式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第二点,开放式法人治理结构问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法人治理结构简单来说,就是说公共文化机构的实现不是靠一个政府部门委托任务。比如说每年七一我要搞一个与党有关系的大型活动,十一有国庆的活动,这一类的就属于我们过去以行政手段来配置或者来命令、来管理。如果是形成一个法人治理结构以后,我们说这些管理政府部门是不能干涉的。包含到社区里去,社区里搞的活动很多都是这种,但是这种参与度怎么样呢,成效怎么样呢,实际我们要实事求是来看。
像理事会制,当然我没有具体提什么制度,比如说理事会制肯定是将来法人治理结构当中很重要的一种,我知道我们现在包括中央部门已经在试点,中央部门为了搞好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这样一个评估机构,由发改委、卫纪违、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管理总局,还有另外好多个部门,不属于任何一个部门,完全是独立的,但是这些部门每一个都有代表,然后有很多专家代表,加上社会机构代表、企业代表,最后成立一个理事会,当然这个是刚刚开始。应该说这是一个方向。既可以使这样的机构完全它独立出来,对这个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独立的评估。这个机构的管理,当然完全还是属于我们传统的,从拨款上来讲,是属于独立的事业单位。运作机制上来讲,又是可以说是理事会制。所以这种方式,比如我们这次也谈到独立事业法人、董事长负责或者理事长负责。比如说我们国家大剧院演艺机构,将来可能会成立一个委员会、董事会等等这样的机构来进行运营。
当然我们国家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了两年了,有一个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会,实际上运作的还不太好,根据我了解的情况,成立了两年,那么多钱也没花出去,但是整个机制运作非常不畅通,因为还没有发挥好作为一个理事会治理的作用。第二点,我们是从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中心的文化单位,来谈我们未来一个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于我们这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带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三、公共管理和文化服务
第三个方面,从公共管理到文化服务。文化单位在深化改革的过程当中如何使机制和政府的管理方式之间达到一种适应,政府的管理方式要适应这些机构作为一个公共文化单位的变革要求。主要想从这样几个方面讲。
(一)落实文化民生问题
前面讲的是公民文化权利,那还是站在主权理念上来谈。文化民生主要是从实现的角度来讲,政府要想把那个理念落实好,首先要解决好文化需求。大家接受文化服务,就和我们吃饭穿衣一样,应该是一种基本需求。
现在很多单位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劳动关系,哪个地方做的好呢?2005年开始,浙江在一定规模的企业要建立独立的文化活动场所、文化机构,要有一定的文化经费、文化活动内容,实际上就是落实文化民权理念,具体到文化民生实践,但是全国整体上这方面还是比较弱的,因为真正做好应该是在哪里?应该是社区,落实在社区里面。
(二)提高文化设施的服务效率
我知道现在整体上来讲我们文化设施的服务效率还是普遍比较差。我到社区里走访,跟老百姓交流,国家大剧院与我们社区居民生活联系密切吗?不密切,好多人没有感觉到。其中制约老百姓文化消费的原因之一是定价太高。当然我也知道包括像国家大剧院也在做低价票,实际就是一种文化惠民,在这个方面我们说现在还是远远不够。
(三)释放社会力量
公共文化服务要真正实现公共性就一定要有独立社会力量参与,让老百姓评价这个做的好不好,需求反馈和绩效评估这个权利不在政府手里,而是应该在民间,就是说你提供这个产品好不好我说了算,而不是让你自己说,这个方面咱们是在十二五时期开始的。
另外,如何处理好文化产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之间的关系,既然作为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就与文化产业没有关系了吗?其实也不是,我也注意到有的同志也谈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根据我们的优势,提供文化产品也是一种文化服务。
还有,公共文化需求表达不足,表达机制不健全。这是北京市统计局做的一个调查,通过这个大家就能看出来,目前上面谈到的一些问题普遍存在,设施不足,价格问题,社区活动等等。另外,老百姓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钱在哪些活动上?大家看一看,这些是免费的,主要看时间,我们博物馆排的还是比较靠后的,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博物馆在作为公共文化中心功能发挥方面还远远不够,老百姓为什么走进博物馆?还有一组数据我看了一下,在美国平均每年走进博物馆的频率每一个人是百分之三点几次,咱们中国是零点零几,北京市博物馆的数量拥有量是全世界仅次于纽约的,排在第二位的,利用率可能还得提高。
再一个,引入文化治理的理念。这个也是谈到治理结构问题,我们不管从十八大谈要充分让文化创造活力完全迸发,这个实际真正做到就是文化创造要更加尊重主权,就是文化的创造根本的权利应该是在老百姓的手里。越是让看得见的手来起主导作用的时候,就要尊重市场的作用,我们说要让更多的普通人,各种社会力量,包含机构、企业主导,文化创造当中更是如此。
我举一个反例,我前段时间给黎巴嫩代表团介绍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成就时,最后来自于不同板块的一些领袖,他们问了一个问题我实在不好回答,他说你们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古老文明等等讲了很多,然后说你们当代文化创造的最大成就是什么?让我用几句话来概括,比较难以回答,我们的精品在哪里?我一想,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应该算是一个,是我们当代文化创造的一个卓越的成果。
这里面体现了什么呢?文化创造更多的应该是在民间,这个话与我们党的倡导不矛盾,我们将来比如说有好多事情要改革,比如说我们为了迎接一个活动投资那么多,大家可能不知道花了多少钱,花了那么多钱但是有多少人能看到,这难道真正体现了我们当代文化创造生产的繁荣吗?这种做法实际上就违背了文化创造的规律。
(四)强调文化治理
第四点,关键是强调文化治理。你是主人不影响我们谈核心价值观的创造问题,我们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问题等等。这里面可以举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个例子,朝阳区作为咱们北京市获得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一个单位,一个区,他在建立过程当中就建立了文化理念,首先是打破行政区划来配置文化资源,同时具体的治理完全由公民自治。不知道大家是否理解这个地方,当时他根据国外的《罗伯特议事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制定的非常详细。在美国开一次会,谁来主持、每个人发言是什么程序都规定的非常详细,确保既尊重了你的表达权,但是也要保证别人平等表达的权利。这个地方带头成立了一个文化居委会,实现文化民主,目的是培养真正的现代社会负责任的公民,负责任的公民不是像我们过去那种完全让主流文化挤占了我们所有的空间,那是不可以的,主流文化要倡导,我们的传统文化要继承,但是一定要尊重每一个人的文化选择。当然这不是放任不管一些消极的、落后的方面,只要没有危害的,我们就允许他存在,如果是那种实在有危害的,当然我们要进行批评,我们要进行学术民主的批评,但更多的恐怕要尊重他的权利。
今天给大家结合着我们这次深化改革的《决定》,就我们公益性的文化单位在未来发展当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做了探讨,同时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做了一个反思,谢谢大家。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