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中国举行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政治局七常委悉数出席,前所未有的高规格意味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的外交政策已经有了微妙的调整。而将要组建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也被外界认为,中国领导层已经认识到周边安保形势的严峻性,未来可能集中处理中国国家安全最现实的问题—周边邻国关系。
当前,东亚的经济合作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然而,长久以来,美国在这一地区扮演安全秩序中心的角色,与中国积极推动的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了安全与经济关系的割裂。未来如何形成可持续的“亚太价值链”,将有赖于中国能否弥补安全短板。对此,本刊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周边与全球战略研究室主任周方银。
对东南亚态度差异化
《南风窗》:前不久的高规格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是否说明,中国对周边关系的外交策略已经有所调整,这是基于近两年钓鱼岛、南海争端不断的现实判断吗?
周方银: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外交政策有一个简化的说法“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关键和首要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周边”虽然是首要,但在提法上却放在“大国”的后面。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传递出清晰有力的信号,周边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长期以来,很多人的思路是从大国外交的角度来思考周边外交,希望通过稳定中美关系来稳定周边局势,但这一思路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好,或者至少在当前,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这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的高规格背后体现的是高度重视,这样高级别的周边工作会议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由此传递出一个信号,就是周边外交要从大国外交的阴影中走出来,要比过去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而且,实际上,周边外交的新思路也能够对大国外交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如果要对中国采取负面行动,往往要从中国的周边入手;如果周边稳定了,美国在中国周边的行动空间就大大减小,这也有利于改善中国相对美国的地位和态势。
从当前的情况看,未来一个时期中美关系比较清楚:既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也难以取得很好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周边外交没有明显起色,中美关系僵持的时间可能更长;反之,在美国感到对中国没有太多好办法,在周边难以得手的情况下,中美更可能实现权力的和平分享。
中国周边外交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对这些国家做了性质上的区分,实行了具有一定差异化的政策。我们以前外交工作的思路是试图跟所有国家做朋友,试图改善跟所有国家的关系,这种想法不能说不好,但在现实中却很难做到。从现在的政策做法来看,我们对东南亚不同的国家,在态度上是有差别的。
《南风窗》:具体有什么差别?
周方银:我听到一种说法,我们当前在周边热点问题上的政策是“顶住日本,压住菲律宾,拉住越南”。当然,任何这样的说法都难免是简单化的,因为实际的政策要复杂得多。不过,在这个说法的背后,体现出一点,就是中国对日本、菲律宾、越南在政策力度上存在差异,甚至在政策方向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具体来说,中国现在对日本的对抗性更强一些,对菲律宾则是保持压力,但如果菲律宾转变态度,中菲之间妥协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越南在有关争端中的考虑则更加复杂。它对美国的态度是既有公开的利用,又有很深的、潜在的防范心理。总体上说,越南更多地只是在工具层面利用美国,它并不会像日本、菲律宾那样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它在与中国的对立方面也不会轻易走那么远。
美国在我们的周边有5个正式的盟国,分别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其中,泰国和韩国的立场已经发生了变化,2012年,中泰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泰国领导人曾表示泰中关系比泰美关系更重要。韩国在朴槿惠上台后,对华关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澳大利亚四面环海,从地理上说是一个十分安全的国家,它并不面临很明显的外来安全威胁,而且它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十分密切,它的出口产品约30%是销往中国,因此,它也不会轻易与中国公开对立。此外,美国在本地区的安全伙伴印尼、印度、越南也都注意在中美之间维持平衡,这对于我们打开周边外交的局面,都是有利的方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