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谁黑了“黒肺”学术报告(2)

【案例】谁黑了“黒肺”学术报告(2)

专家说法

实验剂量浓度需具体分析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环境卫生专家潘小川认为,如果滴入的剂量很大,肺肯定会变成黑色,因为是颗粒物的悬液。“别说6天,2个小时都能做出来。”

他表示,公众没必要恐慌,老鼠实验虽然跟人体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直接把实验结果直接推到人类身上,因为实验是如何设计的、剂量的大小以及浓度值等,都需要具体分析,而且实验中的PM2.5浓度跟大气污染没有可比性,直接滴入和人类暴露在PM2.5环境下呼吸,也是不一样的。

环保部城市环境管理专家组成员彭应登表示,公众无需恐慌,目前针对PM2.5对人体的研究更多是基于流行病学,即统计一个城市在某种浓度值下的健康状况、死亡人数等,而“通过单一或者个别的样本来联系到对人体的伤害,理由不太充分,也不太严谨。”

调查 

相关报道疑似“植入广告”

记者发现,19日媒体和微博转发的该新闻关于实验目的和过程都少涉及。

搜索发现,关于该实验的报道并非首次,今年10月,媒体一篇报道就提到过该实验项目。该报道称,“该项目组历时5个月,使用大流量采样器在上海徐汇区非工业区、采用玻璃纤维滤纸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2.5,再制成颗粒物悬浊液,对实验大鼠气管滴注PM2.5悬浊液,建立肺损伤模型并观测不同对照组的体征、肺重比、各项关键生化指标以及鼠肺损伤程度。”

在该报道的最后,举出了某川贝枇杷膏和枇杷露两种止咳的具体药物,并称该“药物对PM2.5引起的呼吸道毒作用均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此外,报道中还有某药物公司相关负责人的表述,称“本次研究作为药效学的研究方法具备权威说服力”。

炒作“鲜肺变黑”谁在“趁火打劫”?

“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的恐怖程度不亚于“雾霾影响生殖能力”。讽刺的一幕又出现了:“雾霾对生殖能力影响不大”的结论被专家迅速抛出,“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又立即被专家证实为不实报道。不过,普通民众并没有“劫后余生”的欣慰,反而有了更大恐慌。不禁让人追问,谁在一门心思地打“万恶的雾霾”的主意,其中又隐含多少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则漏洞百出的新闻之所以让人信以为真并惊慌失措,正因为在雾霾已给公众造成了恐慌心理的基础上,它又披上了科学研究的外衣,用专家和媒体的公信力为此背书。如今,当事专家矢口否认接受过相关采访、说过相关结论,就必须深究新闻报道的出炉过程,看看到底谁忽悠了谁。

研究结果主要为证明两种止咳药对PM2.5气管滴注暴露所致的大鼠肺损伤有没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实验也只是根据动物实验研究后所得到的初步结果,反映肺损伤的指标有限,更不是临床试验,在人身上完全不可能发生,为何在媒体传播中却成了骇人听闻的“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并突出了两种止咳药物的效果?

报道中的这则疑似“植入广告”或许能揭开真相。实验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在报道最后却声称两种止咳药物“对PM2.5引起的呼吸道毒作用均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某药物公司相关负责人更宣称“本次研究作为药效学的研究方法具备权威说服力”。如此看来,其目的几乎昭然若揭了,“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实验只是商业炒作的噱头,目的是卖药。

商家拿公众对雾霾的恐慌心理做文章,夸大事实甚至捏造实验结论,并通过大众媒体向社会传播,这是一种公然的欺骗行为,更是一种典型的“趁火打劫”。正如网友所说,如果雾霾能使人的肺变黑,那么金钱则使某些人的心变黑了。为了金钱,就可不择手段,这是对商业底线和道德底线的肆意践踏,必定会遭到民众的不齿和唾弃;这也是对法治尊严的公然挑衅,必须有人承担代价。

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中,专家、媒体、商家究竟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毋庸置疑的是,这种不实报道必将极大损伤专家和媒体的公信力,这样的教训太多了,公众真的伤不起。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