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谁黑了“黒肺”学术报告(3)

【案例】谁黑了“黒肺”学术报告(3)

“黑肺报道”实为“黑心广告”

断章取义地套用科学研究成果,积极制造耸人听闻的信息,转变方式推销自己的产品,这就是“黑肺”报道产生的过程。而与其说是报道疑似被“植入广告”,不如说是报道疑似是“黑心”广告。

复旦大学宋伟民教授指出,其研究对象为大鼠,而非人,并且,实验时是将大鼠肺取出,直接滴上PM2.5悬液(浓度是空气浓度的成千上万倍)。至少在实验对象和实验方法上,都不能直接类比空气中PM2.5对人的影响。而反观“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的报道,仅仅抓住“雾霾”、“6天”、“黑肺”等颇具噱头的要素,而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置之不提,不论从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上,还是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上,都是有问题的,而这样一条报道之所以能被制作并推上头条,其背后是“黑心”经济利益驱动以及相关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

从经济角度看,这是一些产品推广部门利用网络进行营销,通过制造舆论热点,引起公众对某种现象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注意到相关的产品的做法。“黑肺”报道的产生,就是因为引入了“生命安全”和“专家研究”等公众特别关心、信任的主题和论据,进行了歪曲地解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没把握好尺度,玩“火”上身,而被公然揭穿。

从媒体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上讲,“黑心”广告抓住当前社会对雾霾久治不绝的担忧情绪和关注度,并引用专家的科研成果,从表面上炮制出了“视觉效果”和“新闻价值”都极大的“新闻”,而被某些缺乏专业素养,又急切要吸引受众的媒体所利用,从而产生了既像新闻,又像广告的东西。

综合来看,“黑肺”报道的产生暴露出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不惜以制造社会恐慌为代价,进行产品推广营销,而一些媒体缺乏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对耸人听闻的言论不加调查地进行传播,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而要杜绝“黑心”广告,则需从源头和途径进行双重规制。

【启示与思考】

对这则新闻的恐慌和关注一方面来自于PM2.5对于社会公众的广泛危害性,另一个方面在于公众对复旦大学这所国内顶尖高校研究成果的充分信任。更何况公众面对此类事件从来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所以这则新闻爆出来两个小时就占领了各大网站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但是很快,该报道中项目负责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宋伟民在媒体回应,在微博上引发热议的报道“是错误的”,跟其所做的实验不符。这里我们特别想问,既然微博报道的情况与事实不符,那么微博上的新闻又是从何而来?更何况,报道该新闻的并不只是微博,不少主流新闻网站都有对该新闻有发布,这又是为什么?

如今,当事专家矢口否认接受过相关采访、说过相关结论,就必须深究新闻报道的出炉过程,看看到底谁忽悠了谁。“黑肺”事件之所以能够轻松俘获公众的信任,无外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雾日数呈明显减少,霾日数明显增加,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雾霾对健康究竟会有何影响?这是民众最为关切的议题,也是治理雾霾达成共识的需要解决的舆论前提。

然而,在该报道的最后,举出了某川贝枇杷膏和枇杷露两种止咳的具体药物,并称该“药物对PM2.5引起的呼吸道毒作用均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这是刻意的植入广告,还是对于读者温馨提醒的不经意序曲,目前不得而知。如此语境,不禁让诸多媒体评论,质疑该研究报告是否得到了该某川贝枇杷膏的“友情赞助”,在发布学术报道的时候对公众进行了所谓的“温馨提示”。商家拿公众对雾霾的恐慌心理做文章,夸大事实甚至捏造实验结论,并通过大众媒体向社会传播,这是一种公然的欺骗行为,更是一种典型的“趁火打劫”。

植入广告本身是一种传播的新形式,但是要分地方。将产品广告赤裸裸的植入学术研究报告,媒体这么大量报道的应该是第一次。广告就是广告,报告就是报告,把广告植入报告,纵然用“恐吓营销”博得了消费者的眼球,但学者的良心,学术的中立、学校的声誉都要为这样的营销买单。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