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梅:反四风不会只是“一阵风”

冯雪梅:反四风不会只是“一阵风”

如果你问一个年轻人:“反四风是什么?”他多半知道这是中央正在进行的一项治理活动,却不一定能准确说出它的内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于一些年轻人而言,“四风”似乎离他们有些远。

就像你可以不关心政治,政治却随时影响你一样,看似“遥远”的“四风”,却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联。不妨以本报近期的几篇报道为例:

烟台大学7位餐厅保洁员以吃学生剩饭剩菜的方式,参与 “光盘行动”。他们经历过艰苦生活,“对忍饥挨饿深有体会”;他们不会讲大道理,也不觉得自己的行为“伤面子”,只是很朴素地认为“粮食来之不易,生活富裕了,也不能忘了勤俭”;他们并不懂国计民生,却会算最简单的账:“我们7个人一天若节省两斤粮食,一周节省多少?一个月节省多少?”

张俊敏,北京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回家乡创业办书店,没想到光办证盖章,就历时3个多月,花了不少钱,在多个部门间跑了30多趟。书店终于开张,各种检查、收费、罚款也跟着来了,不交钱就拿书,最多的一次拿走了140多本。张俊敏梦见城管要查封他的书店,等他从梦中惊醒,城管果真到了店门口……最后,他一气之下关门不干了。

对17100人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83.8%的受访者高度关注整治“四风”;90.8%的受访者力挺此次行动;90.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然存在“四风”问题,官僚主义尤甚;91.5%受访者认为整治“四风”须与法律对接。

看似不相关的报道,却有着一定的内在逻辑。一个年轻人的境遇,可能是一群青年的人生缩影;一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摆脱不了社会环境的浸染;而一个社会的风气,则是党风政风的映射,它们相互作用并彼此影响。

舆论将此次整治“四风”,看成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次“整风”运动,其必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领导者和先进力量的代表,执政党的作风直接影响政府作风和社会风气,进而对全社会,以及年轻人产生影响。

当奢靡享乐成为一些党员、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坏习惯”,社会风气也随之污染——我们重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反思“节俭能改变什么”时,面对的是铺张浪费日渐盛行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风气里耳濡目染的年轻人,自然不会把艰苦朴素当时尚。于是,大学校园的餐厅里,剩饭剩菜被毫不客气地扔掉。

当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之时,自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北漂青年回乡办证屡受刁难,张俊敏的创业梦被无情打破也就并不奇怪。

反“四风”并不是第一次,整治党风、改变政府作风一直都在进行中,但其艰巨性显而易见——90.4%的受访者认为“四风”问题依然存在就是例证,而90.8%的受访者力挺整治行动,足见民心所向。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