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的城镇化道路走新、走实、走好

把中国的城镇化道路走新、走实、走好

城镇化是当下热词。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媒体和专家多重解读。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发展确实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了几方面的鲜明特征,可能都需要城镇化来助一把力。包括外需占比已经很大,我们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了不少份额,进一步扩展不容易,下一步我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在哪里;数亿农村居民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开乡村,进入城镇,但却无法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同时乡村“空心化”日益严重;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毕业后希望留在城市,但却只能“蜗居”、成为“蚁族”,青春和理想无处安放;农业虽然连续十年丰收,但耕地和水资源的制约越来越紧,过度使用化肥,土壤污染严重,失去了基本的“休养生息”,自然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现有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患上严重的“城市病”,交通拥堵,空气污浊,住房和一般生活开支成本居高不下,等等。解决上述这些问题,不可能有单一的灵丹妙药,城镇化也不一定就能胜任,但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可行的综合的切入点,是个“抓手”。从这个角度讲,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城镇化都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新型城填化“新”在哪里

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在“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中,专门就城镇化写了一段,要求“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那么,这个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到底“特”在哪里,“新”在哪里?结合文件精神和各方面解读,我想大概有几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核心。这也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理念在城镇化中的体现,不是以房子、广场、道路等为判断城镇化效果的标准,而是以“人”为标准,既包括进城农民,也包括现有的城镇居民,不能厚此薄彼。

第二,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不是“大就是美”,也不是遍地开花、到处城镇,而是功能互补,大城市起辐射和带动作用,中小城市起配套辅助乃至分担一部分功能的作用。当然,这个协调发展的格局离不开规划的指导,但应尊重历史、遵循规律。

第三,有产业支撑。也就是所谓的“产城融合发展”。产业的重要性,只要看看一些国外的“贫民窟”就一目了然了,国内媒体曾连篇累牍报道的“鬼城”、“空城”,也足以使我们警醒,此处不赘述。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