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的城镇化道路走新、走实、走好(2)

把中国的城镇化道路走新、走实、走好(2)

第四,同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推进城镇化,不是为了让农村消失,更不是弱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而是根据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优化现有的资源配置,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等,这就会产生“结构调整红利”。几十年来,大家经常讲我们享受了“改革开放红利”,实际上,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可以归结为“结构调整红利”。话再说回来,这些红利不仅可以被城镇所享有,也应该被农村所占有,这样,“三农”就可能得到更大的支撑,农村面貌的改善也就有了好的基础。

第五,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农民进城不是一进了之,房子、岗位、交通、供水、供电等等都要跟上,否则,城镇就成了“大集市”,乱哄哄而来,乱哄哄而去,留下一地鸡毛,且容易滋生事端。就像开个旅店一样,既然准备开店迎客,总得有个基本的条件。考虑到不少现有城镇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已经是捉襟见肘,以后的任务很重。

以上五点,可以概括为“有人气”的城镇化、“有产业”的城镇化、“有分工”的城镇化、“有支撑”的城镇化、“有质量”的城镇化,简称为“五有”城镇化。

新型城填化如何出“新”

明确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和特点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有了方向,但还是不够的,仍需要找准难点问题,逐一破解。我想至少有几个难啃的硬骨头。

一是农民真愿意进城吗?现在进城农民工很多,有的资料说有2.7亿,加上季节工、零工等,估计还不止这个数,到底多少,不好统计,但从每年春节的“回家大军”看,确实是多得不得了,但打工是一回事,永久留在城里是另一回事,尤其是如果要他们放弃掉一些农村的权益,包括宅基地、承包地等,更是另一回事。前一段时间有个媒体做调查,有多达70%以上的进城农民工,欢迎城镇给他们基本权益,但并不愿真正放弃农民的身份。我们以前也可以从报道和一些文学作品中看到,一些年长些的农牧民,确实不适应城镇生活,不愿离开“祖先呆着的地方”。这些问题和其后的情绪,确实需要思考。

第二,现有城镇还能容纳多少新增人口,现有城镇居民是个什么心态?前面已经略提过,现在的不少城镇尤其是大城市已经是超载严重,很多城市缺水,被迫大量超采地下水,今天缺气,明天缺暖。硬件如此,软件更是如此。看病挂不上号,挂上也要等待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结果只能就诊5分钟;入托难、入学难,优质教育资源更是十分紧缺,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现有城镇居民可能并不愿有太多的人口进城来,这倒也不是因为大家都是“既得利益者”,而是确实有一个生活工作环境的问题。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有个所谓“帕累托改进”的问题,即推进某项政策,在使一部分人效用增大的同时,至少不能损及其他人,这样的政策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被执行下去。这个原理,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尤须注意遵循。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