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的城镇化道路走新、走实、走好(3)

把中国的城镇化道路走新、走实、走好(3)

第三,城镇化的成本怎么分担,资金从哪里来?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亿万农民进城后要改善生活,会产生大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有测算说,每个农民进城,至少需要10万元以上的资金支持。这当然是好事,但钱从哪里来?不能光靠农民的自我积累,不能光靠农民把农村的地转让出去、流转出去,也不能光靠政府来拿。现在地方政府性债务已经不少,估计也是力不从心。有人讲可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但这需要有个合理的机制来激励,来约束。同样难题不少。

类似的问题还很多,都需要深入地探索。但瑕不掩瑜,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实现中国梦,新型城镇化是必走之路,再搞“城市像欧美,农村像非洲”那一套,是走不通了,农民不会答应,我们作为“城里人”,也会良心不安。我们期待有关方面发挥专业优势,勤恳工作、完善政策、从善如流、尊重民意,真正把中国的城镇化道路走新、走实、走好。

相关链接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四大战略重点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异地就业城镇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覆盖城镇常住人口。

●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用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化网络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促进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基础上,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城市产业支撑,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社会服务和居住服务水平,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推进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摘自《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