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须认真回答一个问题:我是谁?
这个“我”是指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上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群众路线”界定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换言之,群众路线需要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给出明确答案。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回答好“我是谁”尤为关键,决定着“我”究竟为了谁和应该依靠谁。
从认知层面看,我们对“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认识深刻、表述到位,实践中愈发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要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极端重要性。然而,不少党员尤其是有的领导干部对“我是谁”认识不足或角色错位,知行不一,在实践中迷失自我,导致“为了谁”和“依靠谁”的答案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无法落实到行动上,或存在打折扣的现象,明显背离党的群众路线。
“我是谁”属于多重选择题,其答案至少有三:
一是学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我们力量的源泉,“我”只有善于做人民群众的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群众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的先生。1942年5月,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后来,邓小平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6年9月16日)中发展了这一观点:“主观主义者不懂得,只有善于做群众学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
要求“我”做人民群众的学生,是我党一以贯之的群众工作思路,其内涵丰富且与时俱进。2011年7月1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这对“我”的学习目标作了准确定位。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至11日)则为“我”该如何做学生及其必要性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强调“甘当小学生”,需要“我”以赤子之心回归向人民群众学习的状态,清空一切妄自尊大的私心杂念,摒弃一切脱离群众的思想作风,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心实意向群众取得真经,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识与工作水平。
实际上,摆正自身位置,虚心做好学生,重在解决“我”如何“从群众中来”,系“我”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
二是考生。“我”作为考生,曾在不同历史时期晒出好成绩,赢得了人民群众广泛支持和积极拥护。当年,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领导集体从西柏坡进京,正是以赶考者心态开创建国大业。如今,重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为考量标准,并积极主张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表明“我”并未忘却考生身份,仍然保持考生本色,就像习近平同志所强调,“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人民群众是理所当然的考官,“我”则不必拘泥于考试形式,不回避人民群众“拷问”,不拒绝人民群众监督,努力当好考生和考出优异成绩。尊人民群众为考官,恰恰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精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需要“我”真正树立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勇于将为人民群众所做的一切依法公之于众,热忱欢迎人民群众监督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真正依靠人民群众做好各项工作,推进事业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我”的诸多努力将会事与愿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