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回答“我是谁?”问题(2)

践行群众路线回答“我是谁?”问题(2)

譬如,“我”中有些人口口声声改善民生,开口闭口为人民服务,其言其行却未尊重民意甚至伤人感情。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是,“通常有了官意才有民意。街道两旁植树以绿化市容,是官意;人民喜欢,则成民意;万一人民‘几不可耐’,就不是民意了。”(董桥:《这一代的事·王韬的心情》)不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无视人民群众有效监督,既违背政策脱离群众,又损害党的信誉,“我”注定会考砸。如此应考者,邓小平同志曾严肃批评其为“不正确的努力”,是“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1950年6月6日《克服目前西南党内的不良倾向》)这与他们误把自己当考官而非考生、动辄以“当官做老爷”的做派刮“四风”不无关系。

《管子》曰:“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事实证明,“我”以考生身份投入为人民服务实践,自觉接受来自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支持率的考评,有效凸显了群众监督作为防腐剂和反“四风”利器的功能,既是防止“不正确的努力”和“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的好办法,又是“到群众中去”的工作需要。

三是医生。“从群众中来”最有效办法之一,是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拜人民群众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时的“我”须俯首甘当学生乃至小学生;“到群众中去”,则需要“我”学以致用,“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此刻“我”的角色又为社会医生,以“为民务实清廉”之方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弘扬社会正气,凝聚发展正能量。

做好学生不易,做好医生犹难。医为仁道,古有“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之训。以医者喻“我”,既表明“我”身肩悬壶济世、挽回造化之重任,又对“我”的素质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

因此,“我”不仅为医生,还应该做良医。这要求“我” 善于带着感情与思考,发现关乎人民群众冷暖痛痒的问题包括“我”的问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有位领导干部被单位上同事之问深深“刺”了一下。同事问:“你下厨房吗?”领导答:“很少。”又问:“你上街买菜吗?”再答:“没去过。”三问:“你不下厨房,不买菜,你懂得生活吗?你不懂生活怎么懂得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怎么过?”同事问得让人如坐针毡,“刺”出了这位领导干部的、反躬自问、自我反思: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我”中许多人还缺乏非常深刻的了解与思考,以致于在诸多问题面前还想不出好办法。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要善于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和发现发现问题,如群众在哪里,如何了解群众需求,群众需求的本质是什么,等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确能启发“我”如何做好医生:首先,医人先医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医生的“我”应该自我治病,遵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扫除与人民群众离心离德、令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四风”痼疾,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相关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其次,治病救人。坚定决心,有错必改,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关注人民群众疾苦痛痒,尽心尽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自觉把行使权力的过程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最后,防止两种倾向。既不以先生自居,不肯做春风化雨、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动辄以空洞的说教、狗屎不如的“党八股”教训人民群众,又不把“我”当作厨师,一味迎合群众口味、负面情绪,不讲原则,缺乏大局意识,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对立起来,结果把自己沦为群众的尾巴,从命令主义偏向了尾巴主义。在重大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下的今天,在汇聚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过程中,“我”必须始终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所以,“我”从学生、考生到医生,本质上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只有首先明确“我是谁”,那么,“依靠谁”、“为了谁”之问便迎刃而解了。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