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我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目标与思路

河南:我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目标与思路

摘要: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中期目标,应该是建立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基础,以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为骨干,包括农民合作社和公司化农场在内的多元化的经营系统,以及与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对我国这种人多地少的国家而言,以什么样的经营方式把农业的潜在生产能力有效释放出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明确提出,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两大着力点,一是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二是发展多元服务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其中,农业服务主体的生成和发展,依赖于规模化经营主体的成长。因此,培育适度规模的经营主体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

一个地区的农业经营规模大小,主要受人地关系、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区域分工角色等因素的影响。我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省,农业经营规模首先受到人多地少、户均土地过小的影响。在这种资源约束下,农业规模化起点很低,土地流转成本高且不易连片,规模化主体自有土地少,易形成租地型家庭农场。其次,受到当前我省农民非农化、市民化程度不高的影响,尤其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不落地,外出务工人员“一脚城里,一脚农村”,对土地的依赖还很大,不会轻易转包土地。第三,我省是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占有重要位置,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不能以牺牲粮食为代价,不能以降低土地产出率为代价。第四,粮食比较收益低,种粮农民收入低,与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差距大,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更大,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必须使种粮农民得社会平均利润。除此之外,还受到小规模分散经营条件下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以及农业生产活动计量难、劳动监督难等农业自身特性的影响。

充分考虑以上约束条件,经过测算,关于未来一个时期我省农业适度规模的可能空间,初步得出以下结果:

第一,基于人地关系、人口城乡比重的影响,到2020年,在城镇化率达到58%、农村转移人口全面实现市民化、农户数量亦同步减少的条件下,农户平均规模将由现在的5.2亩提高到11.88亩。

第二,基于种粮农民收入达到务工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2012年我省小麦亩均纯收益314元,玉米亩均纯收益517元,即一亩地一年纯收益831元计,横截面观察需要的农地经营规模分别为78亩和122亩。

第三,基于不降低粮食土地产出率,即粮食单产水平较高,且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进行生产活动,合理的农地经营规模在200亩左右;从单位投入产出效益来看,200亩左右的规模收益是最好的。

第四,基于土地流转成本大小,同一村民小组200多亩以内农户间自发流转的土地转包费较低,在500元以下;跨组、跨村、跨乡的千亩计、万亩计规模的集中连片流转的土地租金更高,目前很多地方已经超过亩均1000元,靠种粮很难维持。

第五,基于社会化服务较低、农业生产条件不完备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经营规模越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越大,金融保险服务不到位等服务缺失的约束越紧。

据此,不难对我省未来一个时期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作出以下判断:一是农业基础规模依然很小。由于人口基数大,农民非农化、市民化对人地关系的改善十分有限。二是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能满足的条件较多。现阶段,当农业经营规模在100亩左右或200亩以下时,能满足条件比较多,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合理的规模效益,依靠种植粮食作物得到相当于务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收益,以家庭自有劳动力为主,土地成本较小,对当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较为适应等。三是大规模公司化经营农场发展满足的条件较少。大规模经营农场难以满足保持和提高粮食土地产出率的条件,尤其是劳动成本、管理成本较高,土地成本压力更大,对金融保险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业生产条件的要求较高,因而也更容易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促使下走上非农化、非粮化道路。但是如果解除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且持续提高土地产出率的约束,大规模公司化农场的优势就会增多。说明公司化农场虽然不适于粮食种植,但有可能适宜于非粮领域。

根据上述分析,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中期目标,应该是建立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基础,以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为骨干,包括农民合作社和公司化农场在内的多元化的经营系统,以及与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