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积极推进农民非农化、市民化的基础上,以家庭农场作为适度规模经营的主攻方向,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助推家庭农场的着力点,以调适财政补贴政策作为稳定家庭农场的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和创新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推动家庭承包制向家庭农场制转变。
1.深化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认识。我省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发育的空间有限,依然处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量变阶段。应该主要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农民非农化、市民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和成长创造条件。同时,应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制度,提高城市对农业转移人口接纳程度,建立农民离农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尽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促进农地流转。
2.把家庭农场作为适度规模经营的主攻方向。家庭农场是以农户为经营主体,主要利用家庭劳动力,生产经营规模适度,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商品化水平较高,且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在当前条件下,家庭农场能够兼顾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兼顾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符合我省省情及发展方向。应尽快设立家庭农场标准、登记注册办法,明确准入门槛,为农业新型规模化主体培育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在这一问题上,要通过对国情、省情及其农业发展规律的认识,纠正过分“贪大”和追求轰动效应、参观效应的大规模经营偏好,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发展条件,推动家庭承包制向家庭农场制过渡。公司制农业有其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和加工服务业。推动农民合作社向规范化发展阶段转换,应适当提高合作社准入门槛,澄清农民合作社的家底,剥离那些有名无实的合作社和不符合合作社原则的合作社,使国家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真正发挥应有效力,促进合作社在更高起点上健康发展。
3.把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助推家庭农场的着力点。要逐步建立与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应把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在生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作为构建新型服务机制的着力点,逐步由点到面,扩充、提高、完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当前,在农业经营性服务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应通过强化农业公共服务,打破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之间的低水平均衡,逐步使农业规模化主体释放出新的服务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局面。
4.把调适和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作为稳定家庭农场的工作重点。现行的各种惠农补农政策基本上是以分散农户为对象的,不是为家庭农场量身定做的。增强家庭农场的生命力,应以当前家庭农场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为导向,逐步构建以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为指向的财政补贴制度。当前,帮助家庭农场化解土地成本是首要问题。我国与国外家庭农场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农场自有土地少,一个一二百亩的经营规模,自有土地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就涉及巨额的土地流转租金如何消化的问题。上海松江区帮助家庭农场化解土地成本负担的做法有三:一是限制土地流转租金价格,二是对家庭农场租金进行补贴,三是对土地转出户进行补贴。短期来看,我们也可以通过干预土地流转价格和实行土地租金补贴等措施来消化部分土地流转费用,使家庭农场先成长起来。长期来看,需要对如何“买断”转移农民的承包经营权从而增加家庭农场的自有土地做出安排。
5.积极探索和创新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粮食收益水平低,要使家庭农场消化掉因规模化经营而凸显的土地成本、劳动监督成本等,达到目前农户小规模经营的亩均收益水平,还需要一个过程。上海松江区的做法是一方面加大对家庭农场的补贴力度,一方面创新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除单纯的粮食型家庭农场外,还创立了“粮机一体”家庭农场和“粮猪型家庭农场”,即家庭农场以种植粮食为主,兼营农机服务或养猪,增加了家庭农场的收入来源,提高了家庭农场的总收入,这一经验值得我省借鉴。立足于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研究和推广建立在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基础上,以粮食为主、兼营其他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有利于提高家庭农场收益,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