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正或者说公正是人们评论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合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尺度,是人们是否认同一种制度、一种政策的基本标准或依据,也是许多理论家所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为什么社会公正问题聚讼纷纭
然而,社会公正又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内容非常复杂、形式非常多样的综合性问题。它涉及经济或财富的分配问题,资源掌握和使用的权限问题,人们的社会权利、资格与交往规则的问题,法律的基础和制度安排的人性根据的问题,等等。可以这么说,凡是有人群、有组织、有管理的地方,凡是存在分配、参与、奖惩的领域,就都有社会公正的问题存在。社会公正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分配的公正、补偿的公正、奖励的公正、惩罚的公正,有经济公正、政治公正、法律公正、伦理公正,有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形式公正、实质公正,有局部的公正、整体的公正,等等。这些形式往往交叉地存在着,各自从不同侧面表现着社会公正的情况,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状况,也是造成聚讼纷纭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内学者从哪些方面关注社会公正问题
国内学者近年来也对社会公正问题予以极大关注,研究者大抵分为三类:一类主要是从伦理学角度研究,着重讨论公正的概念辨析和一般性原则,或公正思想的历史发展情况;一类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关注的是经济改革和分配中的社会公正问题;还有一类是从政治学法学的角度研究,比较关注法律的理论基础和制度性的问题。这些是比较集中、比较大量的,除此之外,还有学者研究过教育公正的问题、医疗资源公正分配的问题,等等。这些研究从不同的侧面深化了对社会公正问题的认识,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主要是从哲学价值论的视角对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一种综合的审视和研究。在我们看来,一定社会制度的确立,一定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一定的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持,既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公正观念,又不是从某个主体的公正观念派生的,相反,从来都是不同的利益群体、阶级和阶层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力量冲撞和平衡的结果。一定的文化传统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公正观念,为各阶级、阶层形成一定共识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而相对的力量均势和平衡利益的要求构成了其现实根据。这些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既需要对不同的层面进行一定的析离,又不能将之机械地分割开来,必须综合地进行考究。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唯物史观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合理的方法论指导。
公正是制度的首要价值
公正是制度的首要价值,是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中必然要涉及的一个原则性问题,也是人们评价一定的制度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重要标准和尺度。但一定的制度又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靠着自己天才的头脑主观设计的产物,而是人们根据当时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情况来形成和建立的。历史的传统、文化的观念,对于人们的这些选择当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是现实利益的问题,是不同利益集团进行的博弈过程及其结果。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利益集团也不仅仅是指阶级,同一阶级中就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集团,之所以对同一制度会得出不同的评价,有的认为公正合理,有的认为根本就不公正,没有什么合理性可言,说到底是因为他们的利益不同、立场不同的缘故,是因为这样的制度合乎或不合乎自己的利益的缘故。顺此观之,一定的制度之所以能获得人们的共识而成为制度,也恰在于它找到了一定利益的结合点,是对立着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也就是说,公正作为人们评价制度的一种标准,它从来就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区间”,上限是参与博弈的利益各方都比较满意,下限是还能够接受。而这个区间,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到了一定时候就需要重新核定、重新区划,一如历史上各个国家的边界总在不断地重新区划一样。
通过制度创新使中国成为一个富裕的公正的社会
中国的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的变革,需要进行制度的创新,但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个实际,既是客观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实际,也是人的发展的实际。脱离了人的发展水平,离开了由经济发展阶段所规定的人的权利和利益要求,必然要陷入空想的境地。总结我国计划经济的经验和教训,根本的一点就在于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伦理主义地也即浪漫主义地理解社会主义,表现为严重的“左”倾幼稚病和空想主义,使中国错过了极佳的发展时机,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改革这种超越历史阶段的体制,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暴露了出来,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阻碍性因素,我们必须从中国社会转型和推进现代化事业的高度,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一方面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社会充满活力,提高整个社会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保持公正的社会秩序,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提供一种途径。总之,通过制度创新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达到一种优化的状态,使各种社会组织制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使中国成为一个富裕的公正的社会,较好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对于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体现中国道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
《社会公正与制度创新》就是立足于这个角度,以哲学价值论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社会公正问题的。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关于社会公正理论的探讨,下篇结合我国实际做一些实证性的分析。希望我们的讨论及提出的一些观点,对于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能起到积极的启发性的作用。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