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金榜;古时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五代·五王保《唐摭言》卷三:“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清代金榜是殿试揭晓的榜式,用黄纸墨书考中进士人的名次、姓名、籍贯,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而称为金榜。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张挂于京城东长安门,武科大金榜张挂于京城西长安门,三天后收回宫中。2005年6月通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评审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是公元1894年(光绪20年)公示于长安街的大金榜,长约19米,高约0.89厘米。该金榜为黄纸、墨书,押盖“皇帝之宝”的朱印,用满、汉文书写,满文从左向右,汉文从右向左,记录了状元、榜眼、探花至100名及第进士的姓名和出生地,两种文字的年月日落款相汇于榜中之处,中间是用满、汉文大大书写的“榜”字。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试大、小金榜
作为清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的成绩榜,金榜有大、小金榜之分,大金榜加盖“皇帝之宝”用于张挂以告示天下;小金榜不用印,为大金榜的副本,供皇帝御览。
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中国从隋朝(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设科举,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前后绵亘1300年。“科举取士”是清代选拔和储备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经“童试”、“乡试”、“会试”后,由皇帝在皇宫内太和殿对会试取中的贡士御题策试,称“殿试”。取中为进士,分“三甲”列名榜示天下,由于该榜为黄纸质地,故称“金榜”。同时由于该榜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又称“皇榜”。由于金榜被视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标志性的档案文献,加上清代金榜全部用墨笔在手工纸上书写,因此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纸制文书,对研究中国古代文书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金榜全部为满汉文合璧,对于研究满语,尤其是满汉名字转译来说,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原始资料。据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大小金榜约200多件,其中大金榜只有几十件,多数为小金榜,时间跨度从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至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目前这部分档案只有简单的簿册流水登录,没有详细的内容目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