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大金榜(2)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大金榜(2)

殿试小金榜

殿试小金榜

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中国自古有着尊重历史、重视档案的优良传统,但由于战乱,历史上有很多档案被毁。比如清代的大内档案,就曾历经清末“八千麻袋”,民国“文物南迁”等颠沛磨难,至今还有一部分保存在台北。新中国成立,虽然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抢救档案,但仍有不少档案遭到破坏。现存金榜最早形成于17世纪,距今已200多年。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部分档案存在着虫咬及墨水浸涸的现象,损坏程度近50%,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资金进行抢救保护。一般陈旧破损的档案可通过“修裱”法进行修复,即先将破损部分按照原来的排列顺序铺在案板上补缺,然后轻轻地在档案的背面刷上用淀粉糊制成的粘合剂粘合。粘合剂刷好后,再在档案背面粘合白色案纸。粘合补缺时,技术人员必须对档案的内容非常了解,通常是几位工作人员一起将相关资料烂熟于心后才开始排列补缺,避免错误粘合。粘合档案听起来并不复杂,但绝对是个“技术活”,对工作人员的学识、眼力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此次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清代大金榜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修复的。修复档案最难的就是粘连在石头、泥浆上,甚至已成纸灰的档案。一般粘连在石头上的档案有两种修复方式。一是把石头放进蒸锅中,大量水蒸气会让档案与石头逐渐分离,然后用专业工具将档案摘出;另外一种方法是制冷法。工作人员将石头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中冷冻,让石头和档案粘连的水分冷却成冰,然后将石头放入一个真空干燥的仪器中,直接将冰转化为气体,从而取出档案。用这两种方式很可能会遇到档案上的墨水扩散问题,在修复前,工作人员会有一种专业的试剂通过化学反应凝固墨水,确保其不会扩散。对于已经部分化为纸灰的档案,技术部门会通过红外线仪器修复的方式,还原档案的原貌,然后再通过翻拍冲洗的原理进行修复。这种修复方式成本非常高,通常是普通修复成本的10倍以上。

一般陈旧破损的档案可通过“修裱”法进行修复。

一般陈旧破损的档案可通过“修裱”法进行修复。

根据档案保护部门的统计,我国共有1400万卷建国前的国家重点档案正在抢救和保护中。从2006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用于各级地方档案部门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经费增加到9000万元。“十一五”期间,各级档案抢救部门已经抢救了其中的900万卷档案,投入达到10亿元。“现在还有500万卷档案还没有抢救。”孙钢表示,根据计划,“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对这500万卷档案进行抢救和保护。

责任编辑:高潮,蔡燕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