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哇扬皮影偶戏(2)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哇扬皮影偶戏(2)

同中国和印度的木偶戏一样,印尼的哇扬木偶戏也是用木雕刻的三维立体的,加以服饰装束和饰物点缀。木偶的风格存在地域的差异性。在木偶戏最盛行的西爪哇地区,戏剧内容主要取材于《罗摩衍那》(Ramayana)和《摩呵婆罗多》(Mahabharata)两大印度史诗。而木偶早在制作的设计中就已经注入了身份和角色的元素,这种标准沿用长久以来的习俗,所以木偶的角色决定和皮影戏的分类有些相似。在木偶戏中,通常男性角色都有比较适中的青铜色的身体,宽阔的肩膀,并且在胸前饰有一块天鹅绒布;女神,女皇及女性角色通常都裸露肩臂,并穿着紧身的束衣。一般的乡野村民则身材矮胖,而且加以腰带遮掩;恶魔则只包裹马来群岛土人所穿的一种围裙(Sarong);男女仆人和官员除了穿着马来围裙之外还必须穿长袖的夹克。并且在井里汶(Cirebon)的伊斯兰戏剧中,木偶往往具有扁平的三角脸形和饱满的双唇。

哇扬戏是宗教,是神话,是历史,是课堂,同时也是绝佳的娱乐。

哇扬戏是宗教,是神话,是历史,是课堂,同时也是绝佳的娱乐。

像印尼其他的手工艺一样,做木偶这门工艺也因家族手工艺的传承而得以的继承和发展。手艺较好的工匠通常会在做脸的过程中花上很大的功夫,因为在哇扬戏的理念中,脸的颜色,五官的形状,甚至神态的不同都赋予了不同角色和性格;也可以说脸就是一个木偶的灵魂所在。工匠喜欢选用易雕刻而且质地较轻的当地木材,取下合适大小的一块,先粗凿出大致形状。在仔细的打磨光滑,之后用特殊的胶打一层底,这样之后上的色才不会脱落。嘴唇,装饰用的花和一些首饰用红色;蓝色被用于眼睛和蓝宝石饰品;而墨黑也被用于眼睛,眉毛,胡须和头发的刘海。木偶的身体则通常由家族中辈分较低或较年轻的成员来做。臂和手之间都是用细线连接的,这样木偶便可以灵活的运动。家中的妇女则制作木偶的服饰和装饰品。

可以说,爪哇人是在哇扬戏中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学习古老的风土习俗,并塑造自身的道德体系。然而,这种曾经充斥爪哇人精神生活的艺术,却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沉寂下来,相对其他的国家纯娱乐性影子戏的没落这更是一种悲哀

哇扬戏的没落是一个非常缓慢、却又不可逆转的过程。外来文化的渗入使得哇扬戏中的人物都显得土气十足,独立前后的种种新思潮也抹杀了哇扬戏中的多元文化,而代之以绝对的善恶观:哇扬戏失去了它的精神作用,沦为一种并不高明的娱乐活动,但娱乐性在紧张刺激的好莱坞大片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也许有人会说,印尼的哇扬戏依然是最为兴盛的。事实的确如此。在独立后的几十年间,政客们仍不忘用哇扬戏来进行政治宣传;在未通电视的乡村,哇扬戏的乐声依然响彻夜空;在巴厘岛的剧院,哇扬戏是老外们必然一试的新鲜活动。不过,当哇扬戏不再作为道德与文化的载体时,它的内核便被抽空,徒然留下一副躯壳而已。在清真寺的钟声和好莱坞大片的厮杀声中,爪哇已经迎来了它的后哇扬戏时代。

今天在印尼依然有很多人在坚守和保护发扬这一传统艺术。

今天在印尼依然有很多人在坚守和保护发扬这一传统艺术。

今天在印尼依然有很多人在坚守和保护发扬这一传统艺术。西爪哇的木偶在万隆的Cupu Manik工作室和茂物的Ruhiyat工作室可以找到。同样在Puncak Pass的当地市场和沿路的商店里也有不同种类的哇扬木偶。而在日惹和苏拉卡尔塔的各大城市中能买到中爪哇的哇扬木偶。除此之外,在Sentolo南部的Kalibondal村中也有很多制作间制作哇扬木偶。2003年哇扬皮影偶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责任编辑:高潮,蔡燕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