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稳与改的辩证法、保持静与动的大平衡,“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的发展方法论。这是未来一年经济工作的部署,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操作指南”,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基调。
将“增长”等同于“发展”,将GDP的叠高等同于幸福指数的上升,这是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始终未摆脱的魅影。以往一些地方“唯GDP论”的发展思路,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资源利用的涸泽而渔,而且带来了一些吊诡的现象:一面是过剩的产能,一面是大量消耗的资源;一面是不断膨胀的地方债务,一面是如火如荼的基建投资。在对这种数字泡沫的追求中,城市常见大拆大建、农村盲目卖地上楼、金融风险时有发生、文化遗产屡遭破坏,地方干部的选拔和考核常被异化为“以GDP论英雄”。
发展是硬道理,但唯GDP发展没道理。今年6月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随后,这个精神通过中组部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而成为地方选人用人的标准。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以及“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由此可见,落实科学发展观、矫正“唯GDP论”,已经成为一项“拳拳到肉”的改革。
这当然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增速放缓的压力。“放缓”本身,是给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空间,给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低速转弯的可能。而理解和承受这种“放缓”,则是对中国经济进程的辩证观察,是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理性抉择。事实上,中国经济仍然运行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第一季度增长7.7%、第二季度增长7.5%。与之参照,美国的增速分别是1.1%和1.7%,日本则分别是3.8%和2.6%,欧元区则同比萎缩1.1%和0.7%。中国宏观经济态势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基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