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贡献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它是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也是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互相联系而又有重要区别的历史时期,但本质上都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的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回顾和梳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的实践探索与理论贡献,对于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独创性理论贡献,概括地讲可以归纳为以下10个方面。

一、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毛泽东从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强调过的重要思想。他指出:阶级斗争仅仅是为建设、为发展生产、为由农业国到工业国、为人民生活的提高开辟道路。1949年在革命胜利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提出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且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1956年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时,他再次宣布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就是搞建设。他对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进程作了一个大致的划分: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在我们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靠什么来搞建设、发展生产力呢?毛泽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他把提高国家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称作一个伟大革命,叫技术革命,甚至把它放到同社会政治革命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单是政治改变了,社会制度改变了,我们国家还是一个穷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还是要落后挨打。毛泽东的这些主张,是我们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先声,对于我们今天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出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政治制度上,成功地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新中国长治久安奠定了稳固基础;在经济制度上,成功开辟了一条用和平的方法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由于没有经验,开始更多的只能是学习苏联经验。但是,毛泽东很快就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他强调要“独立思考”,推动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种独立自主、走自己路的思想,也成为改革开放后直至今天我们推进改革发展仍然坚持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三、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为确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论述。斯大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毛泽东对此作出明确论断: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不断完善得到解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理论,为我们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某些方面,以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个步骤,进而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分两个阶段,为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理论准备。我们的社会主义,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究竟需要经历什么样的步骤?这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多次思考的问题。他的规划和设想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步骤上,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在所需时间上,毛泽东最初设想,十五年打下基础,五十年实现现代化。经过“大跃进”的挫折和三年困难时期,他对这一问题的考虑变得更加符合实际,认为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把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与这种思考相联系,毛泽东还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他强调,不要过早地讲建成社会主义,不要那么十分急,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耐心是不行的。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段论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两个步骤的设想,为改革开放后“三步走”发展战略提供了思想来源。

五、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尊重价值法则,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毛泽东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取消商品生产,其前提是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全民所有;而在我国,除了全民所有制外,还存在集体所有制和部分个体所有制,不同所有制的存在决定了商品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在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时,他就提出: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后来,他又把这个想法聚焦在商品经济问题上,指出:必须肯定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还有积极作用;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参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36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针对那种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的错误观点,他指出:“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同上,第439页)他明确提出:“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同上,第435页)这些正确主张,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而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认识准备。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