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与载体,反映了特定地区的生态特征与人们认知世界的独特视角。作为一个多方言、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中国的语言资源相当丰富。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语言问题暴露出来,保护语言资源的多样性,鼓励保护与运用濒危语言资源,实现语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国语言资源的现状
我国是语言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境内共有120多种语言,分属多个语系,具有特定的使用区域和人群,具有不同的发音、词汇与语法体系。但经济、文化占优势地位的语言的“黑洞效应”,使语言多样性面临威胁,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语言濒危,甚至濒临灭绝。据研究统计,当前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语言已达20余种,其中,使用人数在千人以下的语言有15种。预计在未来的20年到50年之间,将会有20%的语言不复存在。我国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如鄂伦春语、赫哲语、土家语、彝语、仡佬语、纳西语、仙岛语等语言和方言的湮灭,都已在“旦夕之间”;塔塔尔语、畲语、基诺语、普米语、怒语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已完全失去交际功能,加速向濒绝迈进;而一些地方方言,例如浙江的温州方言,因为受强势的普通话影响,使用人数特别在青少年人群中正日趋减少。
笔者认为,建设“美丽中国”,不仅包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应包括人文文化的多样性传承与发展,而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为语言资源。语言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主要载体,语言差异反映了文化、思维与行事方式的差异。特定的语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元素,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可持续发展,语言的多样性势必与文化的多样性紧密相连。如果把人类语言和文化的存在环境、相互关系、变异和发展过程看作生态系统,那么人类的语言和文化也具有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在文化的各种形态中,语言是知识得以世代相传的最有效工具,促进了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一种语言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种族群文化的丢失,也预示着人类多元文化和人文生态系统的破坏,依附于该语言的文化、艺术、传统也将会消亡,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就会被削弱,“多元一体”格局也将受到一定的冲击,继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假若人类只使用一种语言以迎合单一的、全球性的文化,那么这将与物种单一化引发的恶性循环一样,最终破坏人类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由此可见,我国语言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值得重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