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濒危语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2)

我国濒危语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2)

我国濒危语言保护所面临的困境

我国一直致力于民族教育和民族语言的发展,现阶段,濒危语言的保护工作已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不少濒危语言得到抢救性的记录,一些语言在一定范围内部分恢复了交际功能,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建立了专门机构用以传承代表该地区文化的语言。但应当看到,我国的濒危语言保护工作仍不到位,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语言资源的价值来看,人们对语言的选择是自觉行为。信息在全世界的快速传播需要通用语,而语言多样性似乎增加了不同族群间的交际难度,甚至造成彼此间的冲突。由此,谋求共同语的愿望成为许多人的追求,不少人甚至企图推广世界语。同时,一些强势语言因具有更高的认同而逐渐成为人们选择的对象,反之则被视为价值较小逐渐被放弃。由此可见,语言的濒危和濒绝有别于物种的灭绝,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不适应性”,因为语言的濒危和濒绝并非由语言结构或者语言应用的“不适应”而触发,而是由社会文化与语言政策等因素导致。在这种背景下,濒危语言的使用群体会逐步变成双语人,在使用双语过程中逐步发展成语言转用,选择更有用的强势语言。由此可知,语言的选择行为往往是自觉的,是随着语言资源的价值变化而变化的。然而,追求语言统一的人们忽略了语言与特定历史、文化的联系,简单地把语言文化的多样性看作是全球化的绊脚石,导致语言的濒危进而带来文化的濒危。

从政策制度来看,相关保障依然欠缺。从政策层面来保护濒危语言非常必要,而目前政策层面的问题主要在于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针对濒危语言保护的专项基金项目较少以及相关研究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濒危语言保护工作全面、深入开展,使得科研工作缺乏连贯性,更无从谈及建立濒危语言文字数据库、建立“濒危语言保护示范区”等措施的实施,导致语言生态维护处于被动状态。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缺乏系统的双语教育法规和足够的资金支持,过度强调官方语言在传媒、学校与政府机构的绝对主导地位,忽略方言的凝聚作用。与此同时,大部分人把濒危语言保护局限于语言本身,使得语言保护工作流于形式,尤其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将濒危语言保护视为增加经济收入的途径,这种商业化行为所整理的语言和文化资料逐渐偏离了日常生活的真实内容,给人以“作秀语言或文化”的感觉。

加强濒危语言保护的路径

为了不断完善与发展语言,使语言生态永葆青春,进而平衡和发展既有的文化生态世界,当务之急就是强化和鼓励濒危语言的使用,扩大其使用范围,充分体现其功能,最终提高该语言的活力。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