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高级别会议召开后,中国2014年经济工作的风向标基本确定,自去年十八大以来中共新一届领导层宏观调控的新思路也愈发明晰。
除了在城镇化、地方债、房地产调控等领域提出新的政策思路,“稳中求进”以及积极财政、稳健货币等老提法也被赋予新内涵。官方拿出诸多新的思路,以服务于“重大而艰巨”的改革任务。
发展避免“后遗症”
在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官方罕见地用一个单独自然段给经济增速“设限制”。
“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等表述简单来讲,就是将会否导致后遗症作为判断增速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告诉中新社记者,从过去情况来看,各地粗放的增长方式和官方大规模刺激政策是增长“后遗症”的两大源头。新的政策思路下,这些都需要纠偏。
纠偏“唯GDP”政绩观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看来,更深入地认识生产总值增速,需要通过政绩考核的指挥棒来确保实现。
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通知,要求今后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
刘元春指出,此举意在改革已有政绩评价体系,为导致粗放发展的GDP冲动“釜底抽薪”。
财政货币“不放水”
大规模的钞票发行,大量的重复建设等“运动式”宏调手段将退出舞台。刘元春分析说,虽然财政货币政策提法未变,但在“寓改革于调控之中”的要求下,官方将更加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设。
“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多通过减税来体现”,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告诉中新社记者,营改增的推广有望带来4000至5000亿元人民币的减税效果。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对中新社记者分析说,考虑到目前M2(广义货币)的余额仍高企,而新一届政府一直强调盘活存量,放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