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中国独特的五年计划转型(2)

胡鞍钢:中国独特的五年计划转型(2)

我认为,这一观点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五年计划本身也发生了转型,中国计划体制改革没有走从计划至上到计划无用的道路,而是走了一条计划转型的道路,进行不断地适应性转型,主要表现为从经济计划为主转向全面的发展规划,从经济指标为主转向公共服务指标为主,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从市场排斥型转向市场友好型。

从1981年的“六五”计划至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各类目标构成分析来看(表1),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量化指标:一类是经济指标,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另一类是非经济指标,包括教育科技、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在经济改革初期的“六五”计划,经济类指标比例高达60.6%,而且这些指标均属于指令性计划指标,而非经济指标比例不足40%。这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计划。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经济类指标比例不断下降,尤其是“九五”计划被视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五年计划,因此,经济类指标比例由“八五”计划的57.7%下降为“九五”计划的47%,而且大部分经济指标已经不是指令性计划指标,而是预期性指标。到了“十二五”规划,经济类指标比例已下降至12.5%,而非经济指标比例高达87.5%,其中,教育科技指标占16.7%,资源环境指标占三分之一,人民生活指标占37.5%。可以认为,经过七个五年计划,中国完成了从经济计划向公共事务治理规划的根本转变。五年规划不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安排投资、实物生产,已经成为推动节能减排、社会保障、为宏观经济发展提供框架的公共事务治理的计划。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一个五年计划是一小步量变,累积下来就变成了质变。    

中国的经验表明,一个经济体如同一个人,两只手比只有一只手好;两只手各得其所,两只手的确有不同的机制,有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作用。市场之手旨在促进经济繁荣,规划之手旨在促进社会和谐;市场之手专用提供私人产品,规划之手更多提供公共产品;这两只手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中国的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市场、调节市场,而不是排斥市场、替代市场;“看得见的手”是服务之手,对市场友好,为市场服务;“看得见的手”还是透明之手,使市场主体真正能够“看得见”。  

二、五年规划制定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  

韩—麦的文章以“十一五”规划为案例对五年规划的编制过程作了一个介绍,并认为规划过程是一个持续的信息收集、分析、起草、实施、评估和修订的过程,这是对中国五年规划制定过程独裁模式刻板印象的一个突破。  

事实上,中国的五年规划制定可能是世界上最具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不过这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转型的长期过程,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